• 《悲傷與理智》[21句]
    約瑟夫·布羅茨基

    在這部題材豐富、視界浩淼的散文集中,約瑟夫·布羅茨基開篇便用深沉內省的目光審視了自己在蘇俄的早年經曆以及隨後去往美國的流亡生涯。接著,作者用驚人的博學探討了詩歌的張弛變幻、曆史的本質、流亡詩人的雙重困境等一系列頗具廣度與深度的話題,思維的觸手延攬古今,上及古羅馬賢帝馬可·奧勒留, 下至現當代詩人托馬斯·哈代與羅伯特·弗羅斯特,將對存在本質的哲學探討與對詩歌美學的熾烈情愫糅合鍛造為繼《小于一》之後的又一部世所罕見的奇作。
    收入文集的二十一篇散文大致分為回憶錄、旅行記、演說講稿、公開信和悼文等幾種體裁。這些散文形式多樣,長短不一,但它們訴諸的卻是一個共同的主題,即“詩和詩人”。這卷文集可以說是通向布羅茨基的詩歌觀和美學觀,乃至他的倫理觀和世界觀的一把鑰匙。文集中最後一篇作品《悼斯蒂芬·斯彭德》完成後不到半年,布羅茨基自己也離開了人世,《悲傷與理智》因此也就成了布羅茨基生前出版的最後一部散文集,是布羅茨基散文寫作、乃至其整個創作的“天鵝之歌”。
    上海譯文出版社此次翻譯出版的《悲傷與理智》是這部佳作的首個國內中文譯本,在翻譯文學界具有填補空白的重大意義以及不可替代的文學與學術價值。
    0 0
此專輯的句子
  • 約瑟夫·布羅茨基

    0

    俄裔美國詩人,散文家,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1940年生于列甯格勒。15歲即輟學謀生,打過許多雜工,很早開始寫詩。發表在蘇聯地下刊物上,1964年受當局審訊,被定為“社會寄生蟲”,判刑5年,後來當局迫于輿論壓力,在其服刑18個月後予以釋放,1972年被放逐後移居美國,起初8年在密歇根大學任駐校詩人,後在其他大學任訪問教授,1977年加入美國籍,1987年因其哀婉動人的抒情詩作品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其英文寫作也十分出色,諾貝爾獎提及他對“英語特性的掌握令人驚訝。”自稱為“俄語詩人與英語散文家的愉快結合。”著作詩集《詩選》(1973)、《言論之一部分》(1980)、《二十世紀史》(1986)、《致烏拉尼亞》(1984)、以及散文集《少于一》(1986)等。
看看其他热门专辑
看看其他標簽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