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于是“時間性的”就不再可能只等于說“在時間中存在著的”。“非時間的東西”與“超時間的東西”就其存在來看也是“時間性的”。而且,並非由于與“時間性的東西”相對,即與“在時間中”的存在者相對,“非時間的東西”與“超時間的東西”才在某種褫奪的意義上是“時間性的”;它們在積極的意義上就是“時間性的”,誠然這種意義還有待澄清。
    0 0 0 0 拷貝 二維碼 《存在與時間》
《存在與時間》[11句]
  • 海德格爾

    0

    馬丁·海德格爾(Martin Heidegger 1889.09.26-1976.05.26),德國哲學家,20世紀存在主義哲學的創始人和主要代表之一。出生于德國西南巴登邦(Baden)弗賴堡附近的梅斯基爾希(Messkirch)的天主教家庭,逝于德國梅斯基爾希。
    海德格爾是存在主義哲學的創始人和主要代表之一。他在《存在與時間》一書中曾引用柏拉圖的這段話:“當你們用‘存在著’這個詞的時候顯然你們早就很熟悉這究竟是什麼意思,不過我們也曾相信懂得它,但是我們現在卻茫然失措了”。然後他說柏拉圖當時指出人人都熟悉的“存在”的意思其實並沒有人真正懂得。這個問題直到 2000 年後的今天還沒有解決,而他就是要來重新提出並解決這個“在”的意義的問題。海德格爾闡述“在”的意義如下:
    已經具有的性質。也就是說,首先必須“在”,才有“在者”;絕不可能根本不“在”,就有了“在者”。
    要解決“在”的問題,必須追溯到一種“在者”,這種“在者”在究竟成什麼樣子還不明確時它的“在”已經明確了。
    海德格爾認為只有“我”是這種“在者”,只有“我”是在成什麼樣都還不清楚的時候它的“在”已經恬然澄明了。因此,他認為“我”就是“在”,“在”就是“我”。往下,海德格爾就談論“我”的“在”就是世界。
看看其他热门专辑
看看其他標簽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