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布登勃洛克一家》[8句]
    托馬斯·曼

    《布登勃洛克一家》是德國作家托馬斯·曼(1875—1955)早期寫的一部長篇小說。描寫的是呂貝克望族布登勃洛克家族四代人從1835年到1877年間的興衰史。通過布登勃洛克家族在壟斷資產階級家族的排擠、打擊下逐漸衰落的曆史描寫,詳細的揭示了資本主義的舊的刻意盤剝和新的掠奪兼並方式的激烈競爭和曆史成敗,成為德國19世紀後半期社會發展的藝術縮影。但因作者受叔本華、尼采哲學思想的影響,小說對帝國主義勢力持無能為力的消極態度,對自由資產階級抱無可奈何的哀惋情緒。
    小說故事發生在1835年以後的四十年間。大商人布登勃洛克是德國盧卑克城的名門望族,代表舊式資產階級的城市貴族。小說寫這個家族四代人的生活。老布登勃洛克生活在發家創業的黃金時代,他從一個沒落的富翁那里買來一座大房子,親友們慶祝他們遷入新居。但是到了下一代手里便有了困難,只得勉強把公司遺留給兒子。第三代托馬斯做了公司主人後,和哈根斯特羅姆家在社會地位和經濟勢力方面展開激烈的競爭。在議員競選中,托馬斯雖暫時取得勝利,但只是回光返照。祖父買下的大房子丟掉了。初期的“誠實”的資產階級被壟斷的資產階級打敗了。托馬斯的兒子哈諾是布登勃洛克家最後一代人,這個孩子敏感、病弱、膽怯,在這個弱肉強食的社會里終于被吞沒。小說以漢諾的夭亡告終。
    0 0
此專輯的句子
  • 托馬斯·曼

    0

    托馬斯·曼(Thomas Mann,1875-1955年)德國小說家和散文家,20世紀最著名的現實主義作家和人道主義者,1929年度的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他的作品通過對壟斷資本主義逐漸衰落的曆史描寫,詳盡地揭示了資本主義的舊的刻意盤剝和新的掠奪兼並方式的激烈競爭和曆史成敗,成為德國19世紀後半期社會發展的藝術縮影。但因作者受叔本華、尼采哲學思想影響,小說對帝國主義勢力持無能為力的消極態度,對自由資產階級抱無可奈何的哀惋情緒。
    托馬斯·曼堅決反對法西斯主義,反對一切法西斯化,不管是他的祖國的,或是任何共它國家的。他痛恨美國的法西斯化,也反對美帝國主義者舉備反蘇戰爭。亨利希·曼在美國加利福尼亞流亡時所作的回憶錄《觀察一個時代》中,以“我的兄弟”為標題這樣一段話:“當我的兄弟前往美國的時候,他直截了當地說:’我到哪里,哪里就有德國文化。”,這句活表面上好像有點誇大,但實際上就是表示這位作家對美國法西斯文化的視蔑和痛恨。他認為真正代表德國文化的,不是德國的那一幫法西斯暴徒,而是像他自己一樣的追求進步的作家們。
    托馬斯·曼始終是為爭取世界和平和德國統一而努力的。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後半期,他替對英、美兩國不迅速避開第二戰場一點力加譴責。戰後,他又以實際行動,投身于世界人民保護和平的斗爭。他以尖貌有力的言辭發表文章和演說,號召大家爭取德國統一和捍衛世界和平。他也在斯德哥爾摩禁用原子彈的宣言上簽了名。在這個的時代中,無論發生什麼重大的事件,這位老作家總是挺身而出,發出巨大的正義呼聲。為了響應世界和平理事會的號召,他以八十歲的高齡再度回到祖國,參加席勒逝世一百五十周年紀念大會。民主德國作家和人民對他表示熱烈的歡迎,一致把他當作和平和統一德國的旗幟。德團作家協會主席約翰尼斯·具希爾在歡迎會上說,托馬斯·曼這次訪問對連通東德與西德的文化,對德國的統一,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
看看其他热门专辑
看看其他標簽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