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東西文化及其哲學》[83句]
梁漱溟我這書于民國十年秋間出版後,不久便有幾處頗知自悔。所以于十一年付三版時曾為自序一篇特致聲明。其後所悔更多,不只是于某處某處曉得有錯誤,而是覺悟得根本有一種不對。于是在十五年春間即函請商務印書館停版不印。所以近兩三年來外間久已覓不到此書了。
這書的思想差不多是歸宗儒家,所以其中關于儒家的說明自屬重要;而後來別有新悟,自悔前差的,亦都是在此一方面為多。總說起來,大概不外兩個根本點:一是當時所根據以解釋儒家思想的心理學見解錯誤;一是當時解釋儒家的話沒有方法,或云方法錯誤。
大凡是一個倫理學派或一個倫理思想家都必有他所據為基礎的一種心理學。所有他在倫理學上的思想主張無非從他對于人類心理抱如是見解而來。而我在此書中談到儒家思想,尤其喜用現在心理學的話為之解釋。自今看去,卻大半都錯了。蓋當時于儒家的人類心理觀實未曾認得清,便雜取濫引現在一般的心理學作依據,而不以為非;殊不知其適為根本不相容的兩樣東西。至于所引各派心理學,彼此脈路各異,亦殊不可並為一談;則又錯誤中的錯誤了。十二年以後始于此有悟,知非批評現在的心理學,而闡明儒家的人類心理觀,不能談儒家的人生思想。十三四五年積漸有悟,乃一面將這書停版,一面擬寫成《人心與人生》一書;欲待《人心與人生》出版再將這書複版。因為這書所病非是零星差誤,要改訂直無從下手,只能兩書同時出版,以後作救正前作。
其他一點根本不對的,所謂解釋儒家的話沒有方法,其覺悟更早于此,十一年的三版自序固已露其端。序文所云“……我當時所懷抱‘格物’的解釋亦同許多前人一樣,以自己預有的一點意思裝入‘格物’一名詞之下……”便是。大凡一種為人崇奉的古書,類如宗教中的經典或有其同等權威者,其注解訓釋都是歧異紛亂不過。不惟是種種不同,直是互相違反,茫無憑准。這一面由古人不可複起,古時社會一切事實背影不複存在,凡其立言之由,出語所指,均不易確定;或且中經作偽篡亂,錯簡訛奪,一切文字上待考證校訂處,益滋紛淆;而一面由後人各就己意發揮,漫無方法准則,有意地或無意地附會牽和,委曲失真。仿佛聽說有人考過《大學》格物的解釋古今有幾百種不同。試問若此,我們將何從置信?所以除史實上文字上應亟作考證校理功夫外,最要緊的便是大家相戒莫再隨意講,而試著謀一個講解的方法以為准則。庶幾不致于無從置信的幾百種說外又添多一種;而糊塗有清明之望。我深自覺在這本書中所為儒家的講說沒有方法,實無以別于前人。因有《孔學繹旨》之作,期望著有點新的成功;曾于十二年至十三年間為北大哲學系講過一個大概。所有這書中講的不妥處亦是預備以新作來救正。
卻不謂十五年以來,心思之用又別有在,兩種新作到今十八年了,俱未得完成。而由近年心思所結成的《中國民族之前途》一書,卻將次寫定出版。是書觀察中國民族之前途以中國人與西洋人之不同為主眼,而所謂中西之不同,全本乎這本書人生態度不同之說,所以兩書可算相銜接的。因此,這本書現在有複版的必要。我嘗于自己所見甚的,不免自贊自許的時候,有兩句話說:“百世以俟,不易吾言。”這本書中關于東西文化的核論與推測有其不可毀滅之點,縱有許多錯誤、偏頗、缺失,而大端已立,後之人可資以作進一步的研究。即上面之所謂根本不對的,其實亦自經過甘苦,不同浮泛;留以示人,正非無謂。不過《人心與人生》《孔學繹旨》既未得一同出版,只好先以此序敘明年來悔悟改作之意,俾讀者知所注意而有別擇;是亦不得已之一法。改作的內容新義,未獲在這里向讀者請教。實是有歉于衷!
上辑:
《中國文化要義》[10句]
下辑:
《朝話》[1句]
- 所謂變化就是由調和到不調和,或由不調和到調和。仿佛水流必求平衡,若不平衡,還往下流。 0 0 0
- 仁是一個很難形容的心理狀態,我且說為極有活氣而穩靜平衡的一個狀態,似乎可以分為兩條件: (一)寂——像是頂平靜而默默生息的樣子; (二)感——最敏銳而易感且很強。 0 0 0
- 我從來無意講學問,我只是愛用心思于某些問題上而已。 0 0 0
- 不信任人,是最不對的;人在直覺上都自然會找到對上去。 0 0 0
- 蜂蟻社會的成因即在蜂若蟻之身;人類社會的成因卻是在人心。 0 0 0
- 人當情志不甯的時候,總要得所歸依,夫然後安,所以宗教都建立一個主宰,他們就一心托命了。這一心托命,自然又是人的自己的一個诎抑。 0 0 0
- 有了迫切的要求,自然會尋覓路子去解決。 0 0 0
- 我們眼光繚亂不知所云,然沉下心去看,雖然形形色色種種不同,卻有個同的所在。 0 0 0
- 杜威先生說西方人是征服自然,東方人是與自然融洽,此即東西方文化不同之所在……只是他們說的太簡單了,對于西方化實在有很大的忽略,不配作我們所要求的答案! 0 0 0
- 智是惑的反面,勇是懼的反面,這是大家曉得的;你還要曉得仁是憂的反面!你幾時懂得這樂,幾時懂得這個仁。 0 0 0
- 物質生活的欲求,難道不是出在精神上麼? 0 0 0
- 馬克思主義說生產力為最高動因。這所以使生產力發展可鈍可利的在哪里呢?還在人類的精神方面。所謂“精神”與所謂“意識”其范圍,大小差得很遠。意識是很沒力量的,精神是很有力量的,並且有完全的力量。 0 0 0
- 大家要曉得人的動作,不是知識要他動作的,是情感與欲望要他動作的。 0 0 0
- 康德直以為智慧只是概念作用,除概念外更不會別的了,知識只是數學的,想造一大數學的網,把宇宙籠罩了。 0 0 0
- 最微渺複雜難知的莫過于人的心理,沒有澈見人性的學問不能措置到好處。禮樂的制作恐怕是天下第一難事。 0 0 0
- 生活中呆實的制作品算是文明,生活上抽象的樣法是文化。不過文化與文明也可以說是一個東西的兩方面,如一種政治制度亦可說是一民族的制作品——文明,亦可以說一民族生活的樣法,——文化。 0 0 0
- 但在人心則是通而不隔的。不隔者,謂痛癢好惡彼此可以相喻且相關切也。這就是所謂“恕”。人世有公道實本于恕道。恕道、公道為社會生活之所攸賴。 0 0 0
- 平常人走計算的路,總要由手段取得目的,于是必有所取得而後樂,取不得就苦了。其樂全系于其目的物,而藉待于外;所以說是關系的而非絕對的。又其樂去苦來,苦去樂來,顯為相對待的;所以說是對待的而非絕對的。 0 0 0
- 別的很隨意度他生活的人可以沒有思想見解,而我若是沒有確實心安的主見,就不能生活的! 0 0 0
- 我對于生活如此認真,所以我的生活與思想見解是成一整個的,思想見解到哪里就做到哪里。 0 0 0
- 最與仁相違的生活就是算帳的生活。所謂不仁的人,不是別的,就是算帳的人。仁只是生趣盎然,才一算帳則生趣喪矣! 0 0 0
- 玄學總是不變更現狀的看法,囫圇著看,整個著看,就拿那個東西當那個東西看。科學總是變更現狀的看法,是換個樣子來看,解析的看,不拿那個東西當那個東西看,卻拿別的東西來作他看。 0 0 0
- 若能順理得中,生機活潑,更非常之好的;所怕理智出來分別一個物我,而打量、計較,以致直覺退位,成了不仁。 0 0 0
- 無私的感情發乎人心;人心是當人類生命從動物式本能解放出來,其本能退歸工具地位而後得以透露的。 0 0 0
- 宗教就是人類的出世傾向之表現,從這種傾向要將求超絕與神秘。神秘是這時必很時尚的——我指那一種趣味,因為是時尚直覺的時代。 0 0 0
- (一)情志方面的傾向要求得申,而知識方面的被抑; (二)知識方面的傾向要求得申,而情志方面的被抑; (三)于二者之間有個真正的妥協,即是走出一條二者並得申達而不相礙的路。 0 0 0
- 宇宙不是一個東西而是許多事情,不是恒在而是相續,吾儕言之久矣。宇宙但是相續,亦無相續者,相續即無常矣。宇宙即無常,更無一毫別的在。而吾人則欲得宇宙于無常之外,于情乃安此絕途也。 0 0 0
- 不過不單影象是隨時變現,非恒在的東西,就是這內外的本質,你看他死呆呆的物質世界,實在也是遷流不息,相續而轉。 0 0 0
- 大家要曉得人的動作,不是知識要他動作的,是欲望與情感要他往前動作的。單指點出問題是不行的,必要他感覺著是個問題才行。 0 0 0
- 我以為我們有什麼意思盡管可以陳述;但不應該強眾從我。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