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暗的火》[10句]
    納博科夫

    《微暗的火》是納博科夫所有小說中最奇特的一部。它怪模怪樣的一問世,差點把正統的批評家嚇著,甚至連先鋒批評家也認為它不是小說,例如戴維·蘭普頓認為它的“雜交形式”使人對“小說”一詞的意義產生懷疑。
    詩作者是美國阿巴拉契亞州(虛構的州名)的著名詩人、華茲史密斯大學教授約翰·謝德。這首分成四章的詩一共有999行,謝德花了不到20天寫完。後來有一名罪犯誤認謝德是判他入獄的法官而將他槍殺。(謝德住在法官的隔壁,長相也有點像法官。)
    真正住在法官房子里的另一個教授查爾斯·金波特實際上是遙遠的“白色國度”贊巴拉國的前國王,1958年5月1日被廢黜後隱姓埋名躲到這個美國大學里教書。他一天到晚沉浸于贊巴拉的曆史之中,憂心忡忡地等著一個化名格拉杜斯的殺手來殺他。當他得知謝德在寫一首長詩的時候,想讓謝德把贊巴拉的曆史寫進這首詩里,讓真實的贊巴拉永存于偉大的詩中。謝德很有名,在美國的詩人排名中“差一步排在弗羅斯特之後”。在遙遠的贊巴拉,謝德的詩作也曾膾炙人口,連王後迪莎都曾把謝德的詩抄在自己的摘記本里。
    金波特決心已下,題目都替謝德想好了,叫《孑然一身的國王》。但謝德雖然對贊巴拉的故事有興趣聽一聽,卻不想寫進自己的詩里,對金波特的追問一直以哼啊哈的態度來打發。謝德去世之後,金波特拿到了手稿,讀完之後,氣憤地發現這首詩里,“我一直懷著催眠師的耐心和情人的激情催逼他接受我所提供的錯綜複雜的題材,根本就一點也沒有。”這是首什麼詩呢?金波特刻薄地說這是“一位阿巴拉契亞地區的知名人士模仿蒲柏的韻律風格寫的一首相當老派的自傳體敘事詩。”
    金波特沒有泄氣,他決心利用他獨有的財富——手稿來行使他的編輯權,撰寫他獨特的注釋。他聲稱:“我在詩中,尤其是啊,尤其是在那些寶貴的異文中,這兒那兒都發現了不少我那種思緒的回響和彩飾亮片兒,我那光榮業績泛起的一陣陣漣漪余波。”經過仔細地分析甄別,我們可以發現,那些“異文”許多是金波特自己杜撰的。另外,據金波特自己解釋,“我對這首詩的注釋,不過是試圖揀出那些回響,細致的火浪,微暗的點點磷光和無數潛在的受惠于我的地方罷了。”
    0 0
此專輯的句子
  • 納博科夫

    0

    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俄:Владимир Владимирович Набоков;英:Vladimir Vladimirovich Nabokov)(1899年4月23日 -- 1977年7月2日)是一名俄裔美籍作家,1899年出生于俄羅斯聖彼得堡。他在美國創作了他的文學作品《洛麗塔》,但真正使他成為一個著名散文家的是他用英語寫出的作品。他同樣也在昆蟲學、象棋等領域有所貢獻。
    納博科夫在1955年所寫的《洛麗塔》,是在二十世紀受到關注並且獲得極大榮譽的一部小說。作者再于1962年發表英文小說《微暗的火》。這些作品展現了納博科夫對于咬文嚼字以及細節描寫的鍾愛。
    納博科夫在不同場合多次表示,不應按照機械的原則硬將作家套進某某主義的模子:他也反對作家過分依賴現成的文學傳統或模式,甘心充當時尚和潮流的俘虜。他說:“世上只有一種藝術流派,就是天才派。”他總在追求藝術創新,捍衛藝術的純潔性。他不贊成“為藝術而藝術”的口號,但他相信,“使一部小說流傳不衰的,不是它的社會影響,而是它的藝術價值”。他不喜歡所謂“十九世紀現實主義”傳統,連司湯達、巴爾紮克和左拉都被他貶為“可憎的庸才”。他尤其反對“逼真”地模仿現實,因為世上沒有逼真的模仿,任何作者都在歪曲地模仿現實。他公開聲稱自己的小說就是一種揶揄式模仿,而“揶揄模仿的深處含有真正的詩意”。納博科夫的小說從形式、結構到內容都充滿了幽默的摹擬,他本人作為敘述者時常會站到前台來講話,或是顛倒時序,或是直接干預情節的發展,往往使作品讀來“像是中世紀的夢中幻境”。所以有人把他的小說稱作“寓意小說”、“玄奧小說”或“超小說”。這種“反寫實”的藝術特征在他的後期作品《微暗的火》、《阿達》中表現得最為充分,然而在常被人們忽視的他的早期俄文小說中,“納博科夫式小說”的基本主題、結構與技巧已經初具端倪,研讀這些作品能為我們了解這位作家深湛而繁麗的藝術全貌提供一個清楚的脈絡。
看看其他热门专辑
看看其他標簽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