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然而超出了知識界限、又為知識(它起阻礙作用和解體作用)所束縛的那種德行——難道它不是又把世界和人們的心靈看得過于簡單化的一種傾向,因而也助長了惡勢力,鼓勵了那些該受禁止的和不合倫常的行徑?
    0 0 0 8 拷貝 二維碼 《死于威尼斯》
《死于威尼斯》[16句]
  • 托馬斯·曼

    0

    托馬斯·曼(Thomas Mann,1875-1955年)德國小說家和散文家,20世紀最著名的現實主義作家和人道主義者,1929年度的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他的作品通過對壟斷資本主義逐漸衰落的曆史描寫,詳盡地揭示了資本主義的舊的刻意盤剝和新的掠奪兼並方式的激烈競爭和曆史成敗,成為德國19世紀後半期社會發展的藝術縮影。但因作者受叔本華、尼采哲學思想影響,小說對帝國主義勢力持無能為力的消極態度,對自由資產階級抱無可奈何的哀惋情緒。
    托馬斯·曼堅決反對法西斯主義,反對一切法西斯化,不管是他的祖國的,或是任何共它國家的。他痛恨美國的法西斯化,也反對美帝國主義者舉備反蘇戰爭。亨利希·曼在美國加利福尼亞流亡時所作的回憶錄《觀察一個時代》中,以“我的兄弟”為標題這樣一段話:“當我的兄弟前往美國的時候,他直截了當地說:’我到哪里,哪里就有德國文化。”,這句活表面上好像有點誇大,但實際上就是表示這位作家對美國法西斯文化的視蔑和痛恨。他認為真正代表德國文化的,不是德國的那一幫法西斯暴徒,而是像他自己一樣的追求進步的作家們。
    托馬斯·曼始終是為爭取世界和平和德國統一而努力的。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後半期,他替對英、美兩國不迅速避開第二戰場一點力加譴責。戰後,他又以實際行動,投身于世界人民保護和平的斗爭。他以尖貌有力的言辭發表文章和演說,號召大家爭取德國統一和捍衛世界和平。他也在斯德哥爾摩禁用原子彈的宣言上簽了名。在這個的時代中,無論發生什麼重大的事件,這位老作家總是挺身而出,發出巨大的正義呼聲。為了響應世界和平理事會的號召,他以八十歲的高齡再度回到祖國,參加席勒逝世一百五十周年紀念大會。民主德國作家和人民對他表示熱烈的歡迎,一致把他當作和平和統一德國的旗幟。德團作家協會主席約翰尼斯·具希爾在歡迎會上說,托馬斯·曼這次訪問對連通東德與西德的文化,對德國的統一,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
看看其他热门专辑
看看其他標簽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