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此中差異,我們如果想到希臘人認為雕像必須代表一個“理念”(引申之下,即代表甯穆的靜觀),音樂則撩撥激情,即不難理解。 阿波羅與戴奧尼索斯的對立,另外一面是“遠/近”。希臘和西方藝術有別于某些東方做法,大體喜歡與作品保持一些距離,不與作品直接接觸:對照之下,日本的雕刻意在引人觸摸,西藏的沙子曼茶羅需要人與之互動。古希臘人認為,表現美的是視與聽,而非觸、味、嗅,視覺與聽覺使對象與觀者之間能保持距離。不過,能夠聽的形式,例如音樂,又因其在聆聽者心中喚起的反應,而惹嫌疑。音樂的節奏影射事物常變不居的流動,了無分界,徒滋不諧。
    0 0 0 0 拷貝 二維碼 《美的曆史》
《美的曆史》[12句]
  • 翁貝托·埃科

    0

    翁貝托·埃科(安伯托·艾柯 Umberto Eco,1932- ),1932年生于意大利,他身兼哲學家、曆史學家、文學評論家和美學家等多種身份,更是全球最知名的記號語言學權威。他的學術研究范圍廣泛,從聖多瑪斯·阿奎納到詹姆斯·喬伊思乃至于超人,知識極為淵博。個人藏書超過三萬冊,已發表過十余本重要的學術著作,其中最著名的是《讀者的角色──記號語言學的探討》這部專著。
    艾柯誕生于意大利西北部皮埃蒙蒂州的亞曆山大,這個小山城有著不同于意大利其它地區的文化氛圍,更接近于法國式的冷靜平淡而非意大利式的熱情漾溢。艾柯不止一次指出,正是這種環境塑造了他的氣質:“懷疑主義、對花言巧語的厭惡、從不過激、從不做誇大其詞的斷言”。Eco這個名字據說原是一位“先知”給他祖父取的名字,是ex caelis oblatus 的首字母縮寫,意為“上天所賜”。艾柯的父親是一名會計師,祖母達觀幽默,從她那里艾柯獲益良多。當時的意大利天主教氛圍濃郁,自20年代興起的新托馬斯運動方興未艾,以致于13歲的艾柯就參加了意大利天主教行動青年團,還在方濟各修會做過一段時間的修道士。正是這段經曆使他接觸了天主教的哲學核心——托馬斯主義。後來,艾柯進入都靈大學哲學系學習,在美學教授、存在主義哲學家路易斯·帕萊松(Luigi Pareyson)的指導下,于1954年完成了博士論文《聖托馬斯的美學問題》,經過修改的論文于1957年出版,更名為《托馬斯·阿奎那的美學問題》(The Aesthetics of Thomas Aquinas,1956),是為艾柯的第一部專著。這本著作加上數年後出版的另一部專著《中世紀的藝術與美》(Art and Beauty in the Middle Ages,1959),初步奠定了他作為“中世紀學者”(medieval scholar)的地位。
看看其他热门专辑
看看其他標簽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