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那些閱讀過英國抒情詩的人,不會忘記約翰·濟慈的《夜鶯頌》,這位患癆病的、貧窮的,也許在愛情上失意的詩人在1819年4月,他二十三歲的一個晚上在漢普斯提德的一座花園里寫了這首詩。濟慈在這座郊區的花園里,聽到了奧維德和莎士比亞筆下的夜鶯的永恒的歌唱,感到了自己來日無多,便把死亡和那看不見的小鳥不死的婉轉的歌聲相對照。濟慈寫過,詩人寫詩應該像樹長樹葉那樣地自然;兩三個小時里那就能寫出一頁極其優美、雋永的詩歌,事後幾乎不必潤色;據我所知,還沒有人評價過其詩作的優點,但有人為他的作品做過注釋。問題的症結就在倒數第二句詩上。依賴環境的、難免一死的人對小鳥說,”不要欺凌饑餓中的人們“,他的聲音現在聽起來就像摩押人路得在古代一個下午,在以色列的田野里聽到的
    0 0 0 0 拷貝 二維碼 《探討別集》
《探討別集》[10句]
  • 博爾赫斯

    0

    豪爾赫·路易斯·博爾赫斯(西班牙文:Jorges Luis Borges,1899年8月24日-1986年6月14日),阿根廷作家。 作品涵蓋多個文學范疇,包括:短文、隨筆小品、詩、文學評論、翻譯文學。其中以拉丁文雋永的文字和深刻的哲理見長。 父親豪爾赫·吉列爾莫·博爾赫斯(1874-1938)是位律師,兼任現代語言師范學校心理學教師,精通英語,擁有各種文本的大量藏書;母親萊昂諾爾·阿塞維多(1876-1975)出身望族,婚後操持家務,但也博覽群書,通曉英語;祖母弗朗西斯(范妮)·哈斯拉姆(1845-1935)是英國人,英語是她的母語。
    他早年深受柏拉圖和叔本華等人的唯心哲學,還有尼采的唯意志論的影響,並且從休謨和康德那里接受了不可知論和宿命論、以及古希臘哲學家芝諾、蘇格拉底等人的哲學影響。他對笛卡爾的思想也了然于心,在上述哲學家的觀點的基礎上,他采用時間和空間的輪回與停頓、夢境和現實的轉換、幻想和真實之間的界限連通、死亡和生命的共時存在、象征和符號的神秘暗示等手法,把曆史、現實、文學和哲學之間的界限打通,模糊了它們的疆界,帶來一個神秘的、夢幻般的、繁殖和虛構的世界,在真實和虛幻之間,找到了一條穿梭往來的通道,並不斷地往返,並獲得神奇的閱讀感受。
看看其他热门专辑
看看其他標簽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