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們愛把青年比作春,這比喻是正確的。可是彼此的相似點與其說是青年人的晴朗有如春陽的明麗,倒不如從另出方面看,青年人的愁苦、青年人的生長,更像那在陰云暗淡的風里、雨里、寒里演變著的春。因為後者比前者更漫長、沉重而更有意義。我時常在任何一個青年的面前,便聯想起荷蘭畫家凡訶(Van Gogh)的一幅題作《春》的畫:那幅畫背景是幾所矮小、狹窄的房屋,中央立著一棵桃樹或杏樹,杈椏的枝干上寂寞地開著幾朵粉紅色的花。我想,這棵樹是經過了長期的風雨,如今還在忍受著春寒,四圍是一個窮乏的世界,在枝干內卻流動著生命的汁漿。這是一個真實的、沒有誇耀的春天!青年人又何嘗不是這樣呢,生命無時不需要生長,而外邊卻不永遠是目光和溫暖的風。
    0 0 0 1 拷貝 二維碼 《給一個青年詩人的十封信》
《給一個青年詩人的十封信》[13句]
  • 里爾克

    0

    萊納·瑪利亞·里爾克(Rainer Maria Rilke,1875年12月4日-1926年12月29日)奧地利詩人。詩歌界的風云人物,他的詩曾深受詩歌愛好者的喜愛。早期的創作具有鮮明的布拉格地方色彩和波希米亞民歌風味。是一位重要的德語詩人,除了創作德語詩歌外還撰寫小說、劇本以及一些雜文和法語詩歌,其書信集也是里爾克文學作品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對19世紀末的詩歌裁體和風格以及歐洲頹廢派文學都有深厚的影響。
    在很早的時候,叔本華和尼采就對里爾克產生了很深的影響,這也是里爾克一直醉心于古典文學時仍不放棄哲學的原因之一。
    年輕的里爾克傳記開始在無家可歸後開始,寂寥這是里爾克一生的桎梏。從那首被修飾後出現在1896年發行的詩集《祭神》中的〈家〉(Heimat)可見一斑。表達了里爾克對家鄉布拉格的情結。
看看其他热门专辑
看看其他標簽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