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元培經典語錄》[30句]
  • 蔡元培

    0

    蔡元培(1868年1月11日-1940年3月5日),字鶴卿,又字仲申、民友、孑民,乳名阿培,並曾化名蔡振、周子余,浙江紹興山陰縣(今紹興縣)人,革命家、教育家、政治家。中華民國首任教育總長,1917年至1927年任北京大學校長,革新北大,開“學術”與“自由”之風。1918年10月23日,蔡元培等人發起組織成立和平期成會。1920年至1930年,同時兼任中法大學校長。1928年至1940年專任中央研究院院長,貫徹對學術研究的主張。逝世于1940年3月5日,終年72歲。
    蔡元培為人寬厚、惻隱為懷,對中國社會及陋俗有透徹觀察;兩度游學歐洲、親炙文藝複興後的科學精神及法國大革命後的思潮。他提倡民權與女權,倡導自由思想,致力革除“讀書為官”的舊俗,開科學研究風氣,重視公民道德教育及附帶的世界觀、人生觀、美學教育。
    梁漱溟曾說,蔡元培從思想學術上為國人開導出一股新潮流,沖破了舊有習俗,推動了大局政治,這是十分正確的。正是因為蔡先生的兼容並包、思想自由,使得新文化有了立腳之地,使得北大成為新文化運動的堡壘,科學民主的思想得以傳播。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講,蔡元培不僅是現代北大的締造者,也是中國現代大學理念和精神的締造者。
    蔡元培作為近代中國文化界的卓越先驅者,其著名的文化思想和學術觀點,曾對中國的曆史進程發生過重要的影響。蔡元培任北京大學校長時提出的“兼容並包”的學術思想,不僅成為他主持北大教育工作的重要指導思想,同時也是他所堅持的辦學原則。此思想提出後,一批具有新文化、新思想的代表人物進入北大,北大因此而成為中國思想活躍、學術興盛的最高學府。因此,“兼容並包”思想在接納新文化、反對封建文化方面起到了積極作用。
    蔡元培數度赴德國和法國留學、考察,研究哲學、文學、美學、心理學和文化史,為他致力于改革封建教育奠定思想理論基礎。曾任教育總長、北京大學校長、人學院院長、中央研究院院長等職。
    他為發展中國新文化教育事業,建立中國資產階級民主制度做出了重大貢獻,堪稱“學界泰斗、人世楷模”。他提出了“五育”(軍國民教育、實利主義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觀教育、美感教育)並舉的教育方針和“尚自然”“展個性”的兒童教育主張。他試圖通過貧兒院的試驗和推廣,逐步以學前兒童公共教育替[2]代當時的家庭教育,最終實現學前兒童公育的理想。
    他是中國近現代美育的倡導者,主張從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三方面實施美育,設想通過胎教院、育嬰院、幼稚園三級機構實施學前兒童美育:把胎教作為美育的起點;讓嬰兒及其母親生活在由自然美和藝術美構成的環境之中;認為幼稚園的美育一方面通過舞蹈、唱歌、手工等“美育的專題”進行,另一方面則要充分利用其他課內涵的美育因素,如“計算、說話,也要從排列上、音調上迎合它們的美感,不可枯燥的算法與語法。”
    其72年的人生曆程,先後經曆了清政府時代、南京臨時政府時代、北洋政府時代和國民黨政府時代,一路經曆風雨,始終信守愛國和民主的政治理念,致力于廢除封建主義的教育制度,奠定了我國新式教育制度的基礎,為我國教育、科學事業的發展作出了富有開創性的貢獻。教育論著有《蔡元培教育文選》《蔡元培教育論著選》等。
看看其他热门专辑
看看其他標簽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