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為天子?是天子就該盡天子之責! 0 0 0
- “自古以來,施政清明則無亂事。” “開皇之舊”,即文帝的治世。當時的“統一”局面非常和平、安定和繁榮。現在的統一之意則是天子實行暴政,不許任何人批評和限制。若不想在有害無益的外征和勞役中喪生,就去當賊兵反抗朝廷,別無他路。 天子是賊兵的生產者。 0 0 0
- 自古以來,官軍未必都是正義之師,他們濫用職權,大施淫威,肆意掠奪,其暴行往往比賊軍有過之而無不及,引起民眾的憤怒和憎恨,這種實例屢見不鮮。 0 0 0
- 在中華帝國的大分裂時代,突厥勢力急劇增強。到了隋代,其威勢也未曾衰弱。原來北方的游牧民族的強盛是和中華帝國的衰弱成正比的,突厥也不例外。隋文帝也被迫不得不設法對付他們。文帝避免了和北方騎馬民族發生愚笨的正面沖突方式,為了保衛得來不易的統一和安定,必須避免和突厥全面決戰。盡管文帝有各種的缺點,但他明確地記得自己作為一個統治者在曆史上存在的價值,給天下帶來和平與安定,將分裂和疲弱衰敗推向過去。因此,文帝對突厥的態度不是發動武力,但也不是無條件地和睦政策。文帝用謀略外交代替武裝沖突。 0 0 0
- 天子根本不盡一個身為人君的責任,當然也沒有理由單方面要求臣下對他保持忠誠。 0 0 0
- 自古以來,叛亂的領袖若是缺乏死咬不放的執念,是不會成功的。 0 0 0
- 想也無濟于事,不必想那些沒用的事,並不是殺了敵人就可以保往自己性命的。 0 0 0
- “張須陀有勇無謀,打敗他不費吹灰之力。” 李密這樣斷言。他無視張須陀曆來的用兵之妙術。這個世上沒有比他更富有智謀的人物,所以他這麼說並不算過度自傲。 0 0 0
- 民眾餓死,天子及其家族也不可能安泰。 0 0 0
- 但有人沒忘記這件事,那就是唐國公李淵的次子李世民。這個十六歲的少年極有英氣和霸氣,他沒有原諒煬帝的健忘。並不是他個人想要報賞。作為萬乘之君竟隨意失約,知恩不報、有功不賞,成何體統?將來如何能要求臣民忠誠?李世民對煬帝的敗政和暴政一直持批評態度。這次事件,使他對煬帝產生深刻的反抗心理。 “這種皇上不值得效忠!” 0 0 0
- 更使賀廷玉氣憤的是,在江都流傳的所謂“張須陀臨終的遺言”。說什麼張須陀在遺言中說:“我有何面目見天子!”因打敗仗而向天子謝罪。 “張大使是死于亂刀之中,最後的遺言是誰通過什麼方法傳過來的呢?第一,要說無顏見天子,難道天子和大官們就有臉見張大使?” 0 0 0
- 調查煬帝事跡的人曾經感到困惑:究竟哪個是他真正的形象?他究竟是暴君還是明君? 雖然有人把他看成有著很大矛盾的人,但是,在煬帝的內部是根本沒有這種矛盾的。他的行動標准並非善惡,而是快感和不快,他就像一個任性的幼兒,討厭的東西不看,光做喜歡的事情,也可能由此產生了一種心理上的退化。 0 0 0
- “我用不著在某一個地方為某一個王朝而戰,如果今後再戰,我就是要為自己、家屬和家鄉而戰了。” 隋朝沒落,唐朝興起。它與以前秦朝沒落漢朝興起、北周沒落隋朝興起相似。不知哪一天,唐朝沒落又將會興起某一個別的王朝。 “千年榮華一夜夢”,一夜的夢就交給自命英雄的野心家去做吧。 0 0 0
- 煬帝也許自以為鎖上江都之門,把自己關在密室里就保險了,但是在密室里,叛逆卻更容易得逞。 0 0 0
- 在這塊荒地上難得長著如此嬌美的花,我卻隨手就摘了下來…… 0 0 0
- 煬帝的心理把自己逼到了如此走投無路的地步。唯一可以肯定自己權力的,就是將違背他的人處以酷刑。 0 0 0
- 大隋帝國的滅亡漸漸會得到民眾的理解和認可,這種“認可”事實上比亡國本身更糟。 0 0 0
- 叛亂接連而生,從對暴政的反感發展到起義叛亂,大概是對現有的政治主張和未來已不抱任何希望。 0 0 0
- “居然有這種人!” 目睹張須陀的奮戰精神而驚歎不已的,是敵將徐世勳。 “應該說,張大使是俠義之將,這會兒,他就是因為太過義烈,才會危在旦夕。” 徐世勳為之咋舌,他很難理解,像張須陀這麼高尚的人物為什麼如此效忠大逆不道的天子呢?徐世勳自己沒有奪取天下的打算,只是想在偉大的主君下充分發揮自己將才。迫不得已與張須陀這樣的人物對陣深感遺憾。但徐世勳也相信打倒隋朝是正義的,雖無奈也得戰。 0 0 0
- 雖然整天討伐賊軍,賊軍卻層出不窮,理由不言自明。 0 0 0
- 君主的心理天秤一旦向一方傾斜,就有奸臣會為了增加其傾斜度而進讒言,乘機誣告離間。這類奸臣各朝各代都不乏其人。 0 0 0
- 叛亂就是以生死為賭注。若是失敗後還想活命,也未免太天真了。 0 0 0
- 所謂锏是鐵鞭的一種。四棱無刃。這種細長有彈性的鐵棒有強大的殺傷力,一棒就可打得頭顱四分五裂,擊打在甲胄上,即使甲胄沒有被打碎,也會因此一擊而喪失戰斗力。這種武器不會被折斷,也不會因血肉模糊而導致刃鈍影響殺傷力,更沒有因刀卡在肉中而難以取出的煩惱。戰斗者身陷混戰漩渦時,這種武器有時能夠比劍更有效地發揮作用。 0 0 0
- 所謂正義,就是隋朝滅亡,受命于天的新天子一掃舊弊,建立太平之世。李密心中的“正義”竟是懲治張須陀和河南討捕軍。“必須消滅河南討埔軍。” 在李密的觀念里,正義是要用來擊殺邪惡的。他不器重張須陀等人的武勇,更不想化敵為友,最重要的是必須徹底消滅——為了“正義”。 0 0 0
- “即使失敗,也要進行壯烈的戰爭,死得輝煌。” 這類愚蠢的自我陶醉的語言,對高麗來說是不必要的。無論在政治上、軍事上都必須采取緩急之策,甘受屈辱,以求保存國家。 作為一個國家,要嚴格區別哪個是可行之事,哪個是不可行之事,堅決實行可行之事,才是高麗的生存之路。 0 0 0
- 張須陀並不是為了官位和恩賞而苦戰至今的,這一點,他的部下都很清楚。但是,從朝廷的角度來說,朝廷對有功之臣的回報,無非是加官進爵,賜封諡號。對張須陀既不封官位也不賜諡號,等于是在表明不承認張須陀的功勞。 人活著的時候讓他拼命苦斗,死後棄之不管,朝廷、天子的刻薄,表現得如此露骨,這還是第一日。張須陀究竟是為誰而戰,為誰而死的呢?木蘭心中一陣灼熱,她無法克制地上前一步,盯著裴仁基大叫:“朝廷是什麼東西,是靠吸忠臣鮮血而活命的魔鬼嗎?有功不賞,知恩不報者,即使頭戴寶冠、身著龍袍錦緞,也不是人,是衣冠梟獠狩,禽獸!” 0 0 0
- 木蘭他們信任張須陀,相信自己所參加的戰爭是有意義的。他們認為這些戰爭是為給民眾帶來和平和安甯,所以,他們才能夠拿起武器,戰勝來襲的賊軍。 但是社會動蕩是無法解除的。就算相信自己所進行的戰爭是正義的,但是戰爭的結果卻又令人不能感覺到正義?討伐了東面的賊軍,西面又起,擊退南面的賊軍,北面的又襲來。二百余次戰爭全部打勝也沒有根除賊軍,新的戰爭還是等待著他們。 賊兵固然是賊兵,但賊兵層出不窮,不能說施政方面沒有責任。天子喜歡行幸,巡游天下,那時他都看到了什麼呢?民眾的困苦,世間的混亂他都看不到,只注意美女的容貌和金質酒杯。木蘭這樣思索著,忍不住向賀廷玉發問:這種戰爭究竟何時才能宣告結束呢?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