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戰爭論》[21句]
    克勞塞維茨

    《戰爭論》是克勞塞維茨在總結以往戰爭特別是拿破侖戰爭的基礎上寫成的,全書共3卷8篇124章;另有說明、作者自序,及作者在1810年至1812年為普魯士王太子講授軍事課的材料、關于軍隊的有機區分、戰術或戰術學講授計劃和提綱等附錄,約70余萬字。第一篇,論戰爭的性質;第二篇,論戰爭理論;第三篇,戰略概論;第四篇,戰斗;第五篇,軍隊;第六篇,防禦;第七篇,進攻(草稿);第八篇,戰爭計劃(草稿)。
    克勞塞維茨的《戰爭論》被譽為西方近代軍事理論的經典之作,對近代西方軍事思想的形成和發展起了重大作用,被譽為影響曆史進程的100本書之一。克勞塞維茨本人也因此被視為西方近代軍事理論的鼻祖。全書分為八篇,《戰爭論》為譯者選譯的精華本。在書中,作者揭示了戰爭從屬于政治的本質,指出了人的因素尤其是精神力量的作用,闡述了戰爭性質向民眾戰爭轉變的曆史趨勢,探討了戰略和戰術、進攻和防禦、戰爭的目的和手段之間的辯證關系,提出了集中優勢兵力殲敵等理論。
    盡管該書是一部未完成的著作,但由于克勞塞維茨注意運用德國古典哲學的辯證法考察戰爭問題,因而闡發了諸如:"戰爭無非是政治通過另一種手段的繼續"等一系列在戰爭理論中引發革命的主要思想。
    0 0
此專輯的句子
  • 克勞塞維茨

    0

    卡爾·菲利普·戈特弗里德·馮·克勞塞維茨(1780~1831年),德國軍事理論家和軍事曆史學家,是近代軍事戰略學的奠基人,普魯士軍隊少將。1792年,參加了普魯士軍隊。1795年晉升為軍官,並自修了戰略學、戰術學和軍事曆史學。克勞塞維茨一生參加了四次著名戰役:萊茵戰役、奧斯塔德會戰、法俄戰爭和滑鐵盧戰役。他的不朽兵學巨著《戰爭論》,是所有軍人必讀的兵學聖經,被稱作西方軍事思想的代表。他也因此被稱作西方兵聖。
    克勞施維茨不但親自參加過許多次戰役,而且是第一個對于戰爭的調查分析感興趣的軍事理論家。他對于戰爭的各個方面,就他所見所學,做了認真,系統,富有哲學性的調查研究。而他一生中最重要的成果,就是西方戰爭藝術的奠基石《戰爭論》。他對于戰爭的思考是如此的細致,以至于在他去世時僅僅只完成了部分的工作。即使是在他將要去世的前不久的1827年,他還在尋求修改他的作品,以便包含更多的反例和除了國與國之間戰爭的別的形態的戰爭,但是很遺憾這些修改並沒有包含在已經出版的文集之中。在此之前的其他的軍人也曾寫過對于軍事,對于戰爭的觀點,但是不曾有一個人對于戰爭進行過像克勞施維茨和今天的軍事家的理性的和富有哲理的思考,而這種思考正是由于拿破侖時代的國際大事所激發的。
    克勞施維茨的作品直到今天依然被人們研究,這恰恰證明了它在今天依然是有效的。琳蒙特洛斯( Lynn Montross)在他的《曆代戰爭》(War Through the Ages)的總述中寫道:“這個結果......可以被解釋為約米尼(Antoine-Henri baron Jomini)建立了軍事制度,而克勞施維茨建立了軍事哲學,而其中的一個已經因新式武器的出現而淘汰,而另一個卻仍然影響著武器背後的決策。”
    克勞施維茨將哲學的系統思維模式引入到了西方軍事理論研究之中,它的巨大的意義不僅僅是是對曆史和對其分析的記錄,而且對于實用的策略的制定,軍隊的指揮系統的建立和可操作性的軍事計劃的制定均十分重要。他的理論主要依靠于自己的實戰經曆,當時的關于拿破侖的記述和相對較少的曆史資料。他在曆史上的明顯的貢獻是在他25歲時,對于三十年戰爭的長期研究。他反對啟蒙運動時期的對于戰爭的觀點,亦即只把戰爭當做是一場動亂而不考慮其曠日持久的戰爭背後的那個時代的經濟與科技因素,軍隊在于社會中的角色,指揮官的策略和藝術。從那時起,他才將這些哲學因素考慮在內。在《戰爭論》中,克勞施維茨將全部的戰爭視作為一個決策,行動和在不確定的,危險的環境的表現的總和,而且他也將戰爭視作政治的一部分。他對于戰爭有好幾種定義,這其中最為出名的是:戰爭是政治的延續(Der Krieg ist eine bloße Fortsetzung der Politik unter Einbeziehung anderer Mittel)。他強調了戰爭的複雜本性中所包含的社會政治和社會運行和國家政策的重要性。
看看其他热门专辑
看看其他標簽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