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文自傳》[11句]
    沈從文

    本卷所收,包括了兩個方面的內容:一、《從文自傳》及一組有關沈從文生平經曆的自敘;二、沈從文為自己的創作集所寫的序、跋、題記、藝文題識以及《廢郵存底》等談論文學藝術的文字。
    1932年暑假,沈從文在青島完成了《從文自傳》。這部作品出版後曾被周作人和老舍認為是“一九三四年我愛讀的書”。《從文自傳》講述的是1902-1922年沈從文進入都市前的人生經曆,即沈從文的湘西經曆,他曾這樣談及《從文自傳》的創作:
    就個人記憶到的寫下去,既可溫習一下個人生命發展過程,也可讓讀者明白我是在怎樣環境下活過來的一個人。特別是在生活陷于完全絕望中,還能充滿勇氣和信心始終堅持工作,他的動力來源何在。
    通過寫自傳來“溫習一下個人生命發展過程”,其目的並不僅僅是追憶,更重要的是在對自我生命的反思中,展開自身與自身的對話,為當下自我尋根,並以此敞開通向未來的路。《從文自傳》中對過去的追憶始終聯系著目前生命情狀。在追溯過去的人生經曆時,其時間指向始終是現時的“我”。他曾這樣回憶這段時期:“民廿過了青島,海邊的天與水,云物和草木,重新教育我,洗煉我,啟發我。又因為空暇較多,不在圖書館即到野外,我的筆有了更多方面的試探。且起始認識了自己。”《從文自傳》的寫作,正是沈從文“認識自己”的一個重要事件。而完成這一自我認同,對于沈從文的創作無疑是極具意義的。在《從文自傳》中,我們可以看到沈從文的湘西經曆是如何影響到他的創作,他的創作與這段經曆有著怎樣不可分割的關系。而在《從文自傳》後不久,沈從文也就迎來了他創作的第一個高峰期。
    《略傳》、《從現實學習》、《我的學習》、《我怎麼就寫起小說來》,均屬于生平的自敘。這些文字,雖然議論多于敘事,卻更為顯在地展示出沈從文在不同曆史時期的心路曆程及不同現實處境中對自我的不同認知。《往來書信·1949》是沈從文1949年書信的集成。對了解沈從文精神曆程而言,1949年是極其重要的一年。這一年,沈從文染上了類似“迫害狂”的精神疾病。這組書信,真實而集中地記錄了沈從文從發病到痊愈的所思所想、所疑所懼,勾畫出他在特定曆史情境中的心理及精神軌跡。就個人經曆而言,這雖然只是沈從文的“個案”,卻典型地再現了曆史轉折關頭,中國知識分子宿命式的悲劇存在。
    “序跋”中所收文章,均為沈從文為自己創作集所寫序、跋、題記。這些小文不僅體現了沈從文獨特的文學觀和藝術觀,同時也呈現出沈從文極具個人特色的序跋風格。本卷還收錄了沈從文曾結集出版過的《廢郵存底》以及後來在《云南看云集》中收入的《新廢郵存底》中的部分文章,以及沈從文論文學藝術創作的文字,包括《論技巧》、《談進步》、《短篇小說》、《論特寫》等。從這些文論中,不難窺見沈從文獨特的文學藝術觀。
    0 0
此專輯的句子
  • 沈從文

    0

    沈從文(1902年12月28日-1988年5月10日)原名沈岳煥,筆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璿若等,乳名茂林,字崇文,湖南鳳凰縣人,苗族,祖母劉 氏是苗族,其母黃素英是土家族,祖父沈宏富是漢族。沈從文是現代著名作家、曆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說代表人物。14歲時,他投身行伍,浪跡湘川黔邊境地區,1924年開始文學創作,抗戰爆發後到西南聯大任教,1931年—1933年在山東大學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學任教,建國後在中國曆史博物館和 中國社會科學院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從事中國古代曆史的研究。沈從文1988年病逝于北京。
    沈從文創作的小說主要有兩類,一種是以湘西生活為題材,一種是以都市生活為題材,前者通過描寫湘西人原始、自然的生命形式,贊美人性美;後者通過都市生活的腐化墮落,揭示都市自然人性的喪失。其筆下的鄉村世界是在與都市社會對立互參的總體格局中獲得表現的,而都市題材下的上流社會“人性的扭曲”他是在“人與自然契合”的人生理想的燭照下獲得顯現,正是他這種獨特的價值尺度和內涵的哲學思辨,構起了沈從文筆下的都市人生與鄉村世界的橋梁,也正由于這種對以金錢為核心的“現代文學”的批判,以及對理想浪漫主義的追求,使得沈從文寫出了《邊城》這樣的理想生命之歌。
    沈從文的一生是坎坷的一生,是奉獻的一生。文學作品《邊城》、《湘西》、《從文自傳》等,在國內外有重大的影響。他的作品被譯成日本、美國、英國、前蘇聯等四十多個國家的文字出版,並被美國、日本、韓國、英國等十多個國家或地區選進大學課本,兩度被提名為諾貝爾文學獎評選候選人。沈從文不僅是作家,還是曆史學家、考古學家。
    先生一生中,著有五百萬字的著作文章,《邊城》、《長河》、《從文自傳》是他的代表作。他晚年專著《中國古代服飾研究》一書,填補了中國物質文化史上的一頁空白。
看看其他热门专辑
看看其他標簽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