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哥倫比亞的倒影》[54句]
    木心

    《哥倫比亞的倒影》是木心的第一部簡體中文版作品,內中選編《九月初九》、《哥倫比亞的倒影》、《上海賦》等最能表現木心行文風格的散文13篇,並全文刊印1986年5月9日紐約《中報》副刊《東西風》發起的“木心的散文專題討論會”文本。
    姍姍來遲,畢竟還是來了。木心,被陳丹青(《退步集》作者)尊稱為“吾師”的前輩,《南方周末》專版評論並由陳子善、陳村、何立偉等名家共薦的文學大師。
    木心是個“異數”,雙重性質的“異數”。木心自身的氣質、稟賦,落在任何時代都會出類拔萃,而偏偏落在最宿命地湮沒個人才具的曆史時期,本是注定了要枯萎夭折的,但他存在,而且成熟,沉默幾十年,終于揚名海外。專題評論木心的文學活動,是後事,是大事,是盛事。
    他的文字,是那麼樣的一種富有人類感情與文化表情的中國漢字,優雅、從容、洗練、蘊藉,極為講究。洋粹他也懂,國粹他也懂,但他不是簡單的中西合璧,弄出個“三明治”來,就像他用水墨來描畫他的風景,他是用純粹的中文書寫思維,來表述他對世界的體認與感懷。
    木心寫過一則談張愛玲的隨感,因為沒有點名,只寫“她”,不大為人知。“她是亂世的佳人,世不亂了,人也不佳了。”起首就石破天驚,木心對張愛玲的點評可謂一針見血。
    驚異于他的熨帖。他也用漢賦般的奇字,但不怪。他的文字有節奏,一讀就發現標點的重要。他可以東一個棋西一個棋地走,到後來平平服服。
    我這輩子讀過無數中文,結識許多作家,至于業余愛好寫作的文友更知道得無邊無際,毫不誇張地說,木心先生的文章在我見到的依然活著的中文作家中最是優美、深刻、廣博。一不留神,堆積在我們周圍的“大師”太多了,時不時還要諾貝爾一下。真正熱愛中文的朋友,讀讀木心吧,他們立刻矮下去癟下去並好笑起來。我日前破例看電視,拍的是上海的作家。看的時候不由歎氣,如果木心仍在上海,哪里輪得到我等說嘴?
    ——陳村
    0 0
此專輯的句子
  • 木心

    0

    木心 1927年生于浙江桐鄉。本名孫璞,字仰中,號牧心,筆名木心。畢業于上海美術專科學校。1982年定居紐約。陳丹青的導師。在台灣和紐約華人圈中被視為深解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英和傳奇人物。曾出版多部著作。
    1927年2月14日(西方情人節)生,浙江烏鎮東柵人,據稱,木心與作家茅盾(沈雁冰)兩家有較遠的姻親關系。木心先生的大甥婿鄭儒針是香港銀行前行長——鄭鐵如先生的長子,民國著名社會活動家謝仁冰先生的外甥,與錢鍾書先生交好,其母與魯迅先生相識。
    陳丹青解釋木心的名字起源于“木鐸之心”,是佛語的說法;木心先生卻自道“名字其實是累贅,起名木心,是取‘木’字筆畫集中,‘心’字筆畫發散之意。”(據童明教授介紹,“木”字亦有“‘十’字架上的那個‘人’”之意)
    1946年,進入由劉海粟創辦的“上海美專”學習油畫,但隨後又轉到與他的美術理念更為接近的林風眠門下,入“杭州國立藝專”繼續探討中西繪畫。1971年,木心先生在“文革”期間被捕入獄,囚禁18個月,所有作品皆被燒毀,三根手指慘遭折斷。獄中,木心先生用寫“坦白書”的紙筆寫出了洋洋65萬言的《The Prison Notes》,手繪鋼琴的黑白琴鍵無聲地“彈奏”莫紮特與巴赫。
    文革結束後平反,曾任杭州繪畫研究社社長,上海工藝美術家協會秘書長,上海市工藝美術中心總設計師,《美化生活》期刊主編,以及交通大學美學理論教授。木心先生也是曾參與主修北京人民大會堂的“十大設計師”之一。
    在1977年——1979年間,遭遇軟禁,這也是木心先生二十年間第三次被限制人身自由。自1982年起,木心先生即長居美國紐約,並盤桓南北歐,游曆甚廣,從事美術及文學創作。
    *1983年,“林肯中心”舉行木心水墨畫展。
    1984年,哈佛大學舉行彩墨畫展、收藏儀式。
    2002年,舉辦“木心的藝術”大型博物館級全美巡回展。
    出版了16本小說、散文和詩集。散文集《瓊美卡隨想錄》《散文一集》《即興判斷》《素履之往》《馬拉格計畫》《魚麗之宴》《同情中斷錄》;詩集《西班牙三棵樹》《巴瓏》《我紛紛的情欲》《云雀叫了一整天》《會吾中》《偽所羅門書》等;小說集《溫莎墓園日記》等。但仍有大量遺稿、片段和俳句未及出版。
看看其他热门专辑
看看其他標簽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