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甲骨文》[17句]
    彼得·海斯勒

    一個生長于四川偏遠鄉下、渴望背井離鄉的年輕學生;
    一位在北京俄羅斯街區操作黑市貨幣的維吾爾裔商人;
    一名死于文革的甲骨文專家……這些形形色色的面貌,
    交織出一幅充滿戲劇張力、真實動人的中國之旅!
    ★榮獲2006年《時代雜志》最佳亞洲圖書、《紐約時報》百大好書獎、2006美國「國家圖書獎」非小說類最佳作品入圍。
    ★《紐約時報》、《出版人週刊》、《華盛頓郵報》、《科克斯書評》、《書單雜志》等書評推薦。
    古商朝遺墟,是一座地底城市,包括城牆與城內,
    考古學家正在描摹一個現代人未曾經見過的城市。
    甲骨有可能被埋在土里長達三千年,一直在等著被挖出來說故事。
    而地面上,則是另一堆完全不同的現代建築……
    兩座牆:一個古代,一個現代;一個地下,一個地上。
    如果用立體的角度來看這片風景,加上第三個空間:時間,
    你所看到的,將是一個三度空間的人類社會。
    彼得.海斯勒,《華爾街日報》北京辦事處的最後一名剪報員,在平凡無奇的剪報工作中,寫下在中國與形形色色的人的相遇,這些人帶他到許多地方──有些在中國,有些在美國,甚至是新疆或台灣,從他們的故事里,他慢慢的發現,國家與國家之間的界線變得模糊,鏡頭里的景色可以是任何國家的景色,而隱藏在其中的時間線,則連結了過去、現在和未來文化的曆史脈絡。
    ★大陸學者李雪順、文化評論家南方朔、「中天書坊」主持人陳浩、《新新聞》總編輯楊照 強力推薦!
    彼得.海斯勒用甲骨文精心佈置了一場令人目眩神搖的游戲。─《紐約時報》,史景遷
    海斯勒深入挖掘了一些從未人知的故事……每個生活在西方世界的人,都應該讀這本書。
    ─《出版人週刊》
    《甲骨文》是由海斯勒收集來的故事所鬆散串連而成的隱喻,當放在一起讀時,能使我們預卜今日的中國以及它的未來走向。─《華盛頓郵報》
    海斯勒描述了不斷轉變的現代中國……這是一部重要且具教育性的作品;對于中國未來的可能性,提供了一個獨一無二的觀點。 ──《書訊》
    一段卓越的旅行紀錄,以提供一個國家少許的瞭解。 ──《科克斯書評》
    《甲骨文》榮獲2006年美國「國家圖書獎」非小說類的提名,實在難得,這當然也代表了本書所具有的文學價值和社會認可度。──李雪順(長江師范學院大學外語部主任)
    本書其實就是一本隱喻拼圖之書,它是中國大變化時代的浮光掠影,……我相信憑著此書,作者無疑的已將晉身為新一代美國最佳中國通之列。──南方朔(文化評論家)
    作者是一個說故事的能手,他的作品像是日常真人實事的浮世繪,……彼得.海斯勒的《消失中的江城》與《甲骨文》讓我驚豔,手不釋卷。──陳浩(中天書坊節目主持人)
    0 0
此專輯的句子
  • 彼得·海斯勒

    0

    彼得·海斯勒(Peter Hessler),中文名何偉,(1969年6月14日-),出生于密蘇里州哥倫比亞市。普林斯頓大學主修英文和寫作,牛津大學英國文學碩士。 曾任《紐約客》駐北京記者,以及《國家地理》雜志、《華爾街日報》和《紐約時報》等媒體的長期撰稿人。海斯勒是全球著名的旅游觀察者,曾多次獲得美國最佳旅游文學獎。
    何偉創作的中國紀實文學三部曲《江城》《甲骨文》《尋路中國》記錄了1996至2007的中國,而這處于世紀之交的十年恰是中國曆史上最關鍵的時期之一。正是在這十年中,中國經濟實現了騰飛,中國對外部世界的影響力開始增大。更重要的是,這是鄧小平去世後的第一個十年。在這十年中,中國社會的面貌發生變化,大規模的政治事件與強力領袖開始從中退卻。相反,中國巨變的推動者變成了普通人——走向城市的農民、邊學邊干的企業家,他們的對改變自己生活和命運的渴望是過去這十年翻天覆地邊變化的決定性因素。
看看其他热门专辑
看看其他標簽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