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等待戈多》[17句]
    塞繆爾·貝克特

    《等待戈多》(En attendant Godot),又譯做等待果陀,是法國劇作家塞繆爾·貝克特的兩幕悲喜劇,1952年用法文發表,1953年首演。《等待戈多》 是戲劇史上真正的革新,也是第一部演出成功的荒誕派戲劇。
    《等待戈多》是一出兩幕劇。第一幕,兩個身份不明的流浪漢戈戈和狄狄(弗拉季米爾和愛斯特拉岡),在黃昏小路旁的枯樹下,等待戈多的到來。他們為消磨時間,語無倫次,東拉西扯地試著講故事、找話題,做著各種無聊的動作。他們錯把前來的主仆二人波卓和幸運兒當作了戈多。直到天快黑時,來了一個小孩,告訴他們戈多今天不來,明天准來。第二幕,次日黃昏,兩人如昨天一樣在等待戈多的到來。不同的是枯樹長出了四、五片葉子,又來的波卓成了瞎子,幸運兒成了啞巴。天黑時,那孩子又捎來口信,說戈多今天不來了,明天准來。兩人大為絕望,想死沒有死成,想走卻又站著不動。劇作無論從劇情內容到表演形式,都體現出了與傳統戲劇大相徑庭的荒誕性。
    貝克特以戲劇化的荒誕手法,揭示了世界的荒謬丑惡、混亂無序的現實,寫出了在這樣一個可怕的生存環境中,人生的痛苦與不幸。劇中代表人類生存活動的背景是淒涼而恐怖的。人在世界中處于孤立無援、恐懼幻滅、生死不能、痛苦絕望的境地。
    0 0
此專輯的句子
  • 塞繆爾·貝克特

    0

    塞繆爾·貝克特(Samuel Beckett,1906年4月13日-1989年11月10日),20世紀法國作家,創作的領域包括戲劇、小說和詩歌,尤以戲劇成就最高。他是荒誕派戲劇的重要代表人物。1969年,他因“以一種新的小說與戲劇的形式,以崇高的藝術表現人類的苦惱”而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塞繆爾·貝克特,法國作家。出生于愛爾蘭首都都柏林的一個猶太家庭,父親是測量員,母親是虔誠的教徒。學生時代游曆巴黎時,與僑居巴黎的愛爾蘭著名作家詹姆斯·喬伊斯相識,還曾當過他的秘書。1927年畢業于都柏林的三一學院,獲法文和意大利文碩士學位。1928年到巴黎高等師范學院和巴黎大學任教,結識了愛爾蘭小說家詹姆斯·喬伊斯。精通數國語言的貝克特被分派作失明的喬伊斯的助手,負責整理《芬尼根的守靈夜》手稿。他較早發表的批評作品有《但丁、布魯諾、維柯、喬伊斯》和《普魯斯特論》。
    1931年,他返回都柏林,在三一學院教法語,同時研究法國哲學家笛卡兒,獲哲學碩士學位。1932年漫游歐洲。1937年,他在給友人的信中寫道:“對我來說,用標准的英語寫作已經變得很困難,甚至無意義了。語法與形式!它們在我看來像維多利亞時代的浴衣和紳士風度一樣落後。”,並聲稱:“為了美的緣故,向詞語發起進攻。”
    1938年定居巴黎並出版第一部長篇小說《莫菲》。德國占領法國期間,他曾因參加抵抗運動,受法西斯的追捕,被迫隱居鄉下當農業工人。一九四五年,曾短期回愛爾蘭參加紅十字會工作,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不久返回巴黎,成為職業作家。他對繪畫藝術產生濃厚的興趣,並撰寫了大量以繪畫藝術為主的評論和隨筆。進入50年代後,貝克特意識到自己的小說實驗已經沒有繼續前行的可能了,于是開始轉向戲劇創作。1953年,憑借《等待戈多》聲震文壇。
    1969年,貝克特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他得到諾貝爾文學獎後,接受了獎金,但是並沒有去參加頒獎儀式,因為這樣他就不用公開發表演說了。 此外,他出版的非虛構作品還有《三個對話》和《斷簡殘編》。貝克特1980年的劇作《一句獨白》(A Piece of Monologue)的開篇詞:“誕生即是他的死亡”(Birth was the death of him)。“需要在愛丁堡戲劇節上花上一小時闡明的存在主義,貝克特一句話就解決了。”盡管討論的是人類的虛無境遇,但貝克特對措辭卻是斤斤計較。1989年12月22日,貝克特在法國巴黎逝世。
看看其他热门专辑
看看其他標簽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