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冷記憶》[10句]
    讓·波德里亞

    讓·波德里亞的上一《冷記憶》是關于美國的。《冷記憶》則是關于福柯、阿爾法·羅密歐、白血病、天主教、柏林牆、洛朗·法比尤斯、讓-保羅二世、玫瑰、南極洲、列赫·瓦文薩、泥地摔跤、季諾維也夫、雪、女權主義、雅克·拉康、史蒂維·旺德、邁克爾·傑克遜、帕勒莫、DNA和恐.怖主義。《冷記憶》具有一種憂郁的氣質,而憂郁正是事物的特定狀態。
    0 0
此專輯的句子
  • 讓·波德里亞

    0

    讓·波德里亞(Jean Baudrillard),又譯吉恩·布希亞、讓·鮑德里亞等。法國哲學家,現代社會思想大師,知識的"恐怖主義者"。他在對于"消費社會理論"和"後現代性的命運"的研究方面卓有建樹,在20世紀80年代這個被叫做"後現代"的年代,讓·鮑德里亞在某些特定的圈子里,作為最先進的媒介和社會理論家,一直被推崇為新的麥克盧漢。1929年出生于法國蘭姆斯,1966年至1987年任法國南特爾大學社會學教授,後現代理論的主要代表人物。著有《物體系》、《消費社會》、《生產之鏡》、《符號政治經濟學批判》、《象征交換與死亡》、《擬像與仿真》、《冷記憶》等。
    波德里亞生長于法國傳統家庭,祖父是農民,父母是公務員。他是家族中上大學的第一人,在巴黎獲得了社會學博士學位。
    1966年,波德里亞在巴黎第十大學(楠泰爾學院)獲得了一份教席,但兩年後學生運動爆發。這時,他開始與激進的《烏托邦》雜志發生聯系,但在政治立場上,卻在激進馬克思主義與環境決定論之間采取了折衷態度,與當時知識分子的主流姿態產生了偏離。
    波德里亞曾回顧道:“在20世紀60年代我進入大學,但那是一條迂回進入的路。總之,就正常的職業生涯來說,我總是沒有命中目標,其中包括我從來沒有升到教授”,然而,“這就是我所要的。這是我自己的游戲,我想說,我要的是某種程度的自由。”由此,足見他在體制內來“反體制”的革命態度,盡管他曾千方百計地要擠進學術體制之中,而且始終生活在其中,並在這個“學術共同體”中得到了基本的認同。
    1986年,在被授予了博士頭銜後,波德里亞辭去了大學教職,開始專心從事寫作和攝影創作。20世紀90年代末期,波德里亞竟然又因攝影而贏得贊譽,並在法國、英國、意大利舉辦了攝影展,從而呈現出與一般的社會思想家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態度。
看看其他热门专辑
看看其他標簽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