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紅與黑》[114句]
    司湯達

    《紅與黑》是法國著名作家司湯達的代表作, ,1830 by Stendhal (Marie-Henri Beyle, 1783 – 1842) .《紅與黑》,司湯達1830年著 (司湯達原名瑪利亞-亨利-貝爾), 1783-1842是歐洲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作。1999年入選“中國讀者理想藏書”書目。1986年法國《讀書》雜志推薦的個人理想藏書之一。
    小說主人公于連,是一個木匠的兒子,年輕英俊,意志堅強,精明能干,從小就希望借助個人的努力與奮斗躋身上流社會。
    在法國與瑞士接壤的維立葉爾城,坐落在山坡上,美麗的杜伯河繞城而過,河岸上矗立著許多鋸木廠。 市長德瑞那是個出身貴族,在扣上掛滿勳章的人。
    他五十歲左右,他的房子有全城最漂亮的花園,他的妻子是最有錢而又最漂亮的妻子,但他才智不足,“他只能辦到嚴格地收討他人的欠債,當他自己欠人家的債時,他愈遲還愈好”。在這座城市還有一個重要人物,是貧民寄養所所長——哇列諾先生。他花了一萬到一萬兩千法郎才弄到這個職位,他體格強壯棕紅色的臉,黑而精粗的小胡子,在別人眼中他是個美男子,連市長都懼他三分。但市長為了顯示自己高人一等,決心請一個家庭教師。 木匠索黑爾的兒子于連,由于精通拉丁文,被選作市長家的家庭教師。他約十八九歲,長得文弱清秀,兩只又大又黑的眼睛。在甯靜時,眼中射出火一般的光輝,又象是熟思和探尋的樣子,但一瞬間,又流露出可怕的仇恨,由于他整天抱著書本不放,不願做力氣活,因而遭到全家的嫌棄與怨恨,經常被父親和兩個哥哥毒打。他小時瘋狂地崇拜拿破侖,渴望像拿破侖那樣身佩長劍,做世界的主人。認為拿破侖“由一個既卑微又窮困的下級軍官,只靠他身佩的長劍,便做了世界上的主人”。但後來他又想當神父,因為“如今我們眼見四十歲左右的神父能拿到十萬法郎的薪俸。這就是說他們能拿到十萬法郎,三倍于拿破侖當時手下的著名的大將的收入。”于是,他投拜在神父西朗的門下,鑽研起神學來。他仗著驚人的好記性把一本拉丁文《聖經》全背下來,這事轟動了全城。。。
    0 0
此專輯的句子
  • 司湯達

    0

    司湯達(又譯斯丹達爾,1783—1842)原名瑪利·亨利·貝爾。1783年1月23日,司湯達出生于法國東南部格勒諾布爾市一個有產階級家庭。父親謝呂班·貝爾是個思想守舊的大理院律師;母親昂麗埃特·加尼翁是意大利人後裔,能閱讀但丁和阿里奧斯托的原著。貝爾十分眷戀母親,達到變態程度,這一心理特征被弗洛伊德心理學家作為典型“戀母情節”進行分析。貝爾七歲喪母,在姨媽和父親的嚴厲、專橫管教下,更加思念母親。他童年的教師是橫暴、偽善的保王黨人拉義安神父,貝爾痛恨地說:“這個人大概要把我培養成為一個無賴。”對他童年產生深刻影響的是具有啟蒙思想的外祖父加尼翁大夫,他培養了貝爾對唯物主義和古代文學的興趣。貝爾13歲進本市中心學校接受近代科學和資產階級思想教育,尤其是在數學教師雅各賓黨人格羅的教導下,他對數學產生濃厚的興趣,對他日後的現實主義形成產生深遠影響。
    司湯達從小由于祖父的影響,接受了自由、平等的思想。成年以後,他閱讀了啟蒙運動思想家愛爾維修、孟德斯鳩等人的作品,鞏固了少年時代所接受的啟蒙思想的教育,同時也奠定了他反對封建專制、反對天主教會的思想。在法國與歐洲封建勢力斗爭的硝煙彌漫的戰火中,司湯達勇敢的跨上了戰馬,三次隨拿破侖大軍遠征萬里,馳騁疆場。法國王政複辟時期,他雖然離開了沸騰的法國政治生活,僑居意大利,但卻始終關注著國內的政治斗爭形勢,同時積極投入到意大利民族解放事業,並且拿起了手中的戰斗的筆,在文學創作中持續自己的政治理想,抒發了追求自由的革命之情。
    司湯達的思想超越了時代,現代派作家將他的作品譽為小說創作藝術的化身。司湯達在其代表作《紅與黑》中對依賴于與人物的行為同時出現的心理進行深刻分析,使得作品更具有真實的和戲劇性的效果,司湯達開拓了一個新的領域。司達湯拿著他的顯微鏡揭示著動機與感情最微妙的陰影部分,使得其作品主人公比同時代任何傳奇作家的主人公更接近生活、更符合他們自己。
看看其他热门专辑
看看其他標簽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