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呂克·貝松

    呂克·貝松(法文:Luc Besson)1959年3月18日生于法國巴黎,法國導演,兼任制片、編劇、演員和剪輯等,因為屢創票房佳績,被譽為法國的斯皮爾伯格。這位影壇孤獨的探索者,即使是在他的商業巨片中,我們也可以感受到他對曆史和生命的終極認識,觸摸到他作為一名法蘭西戰士的心路曆程。代表作品有《第五元素》和《聖女貞德》等。
    呂克·貝松1959年3月18日生于法國巴黎,幼年的理想是做一名潛水運動員和航海家。但是17歲時的一次潛水事故打破了他的童年夢想。貝松很快調整了自己人生的目標。決心做一名電影制片人,于是19歲那年來到美國洛杉磯,學習了3個月的電影制作課程。並開始拍攝一些試驗短片。1983年,貝松的電影處女作《最後的戰斗》問世,這部多次獲獎的黑白、寬銀幕的無聲科幻片,據說是23歲的他用3法郎六蘇拍成的。呂克·貝松似乎向世人證明了,在法國即使沒有受過專業的電影教育,找不到投資,依舊可以拍出與眾不同的電影。也正因如此,貝松曾經一度被奉為法國年輕導演的開路先鋒,不管他樂意不樂意這一稱呼。《地鐵》和《碧海藍天》為呂克·貝松在國內和國際贏得了聲譽。雖然當年的法國凱撒獎有點吝嗇地僅僅將“最佳錄音”和“最佳音樂”獎授予《碧海藍天》.但是貝松卻公開表示這部影片是其導演生涯中最為得意的作品。畢竟,這部作品傾注了貝松少年時的激情和夢想,貝松終于可以用他的攝影機捕捉他童年時代所看到的海洋的光影和生命。影片中的潛水員傑克最後葬身大海,更確切的說,那是他真正的生存,傑克莫不就是貝松理想中的化身?
    80年代的法國有所謂BBC年輕導演之說,即專指Beinex、Besson、Carax(貝內克斯、貝松、卡拉克斯)。這三位新銳導演盡管有很多相同與不同,但其最大的共同點卻是對藍色莫名其妙的偏愛。從貝內克斯1980年拍的《女歌星》開始,藍色就充滿了銀慕,卡拉卡斯則拍了《卑賤的血統》;而貝松的《碧海藍天》更是從片名到內容都藍色的調子。貝松苦心孤詣營造的對大海的向往和浪漫情懷自然是無人能比,其精彩的水下攝影恐怕令《鋼琴課》和《泰坦尼克號》的導演也受益匪淺。
    《尼基塔》與《這個殺手不太冷》是呂克·貝松由藝術影片向商業影片的成功過渡。《尼基塔》講述了一個暴力團女成員是如何被改造為國家職業特工殺手的過程,其特工殺手的身份和她內心深處愛情和人性的萌動構成了這部影片的獨到之處,而《這個殺手不太冷》講述了一個殺手和一個女孩之間的故事。這部帶有藝術氣質的法國商業片至今仍是世界各國的電影學子們津津樂道的范例,其中的許多細節諸如萊昂身邊的那株綠色植物和“記住永遠不要殺婦女和孩子”等精彩對白令人難忘。單憑那株綠色的植物,就不是好萊塢的編劇所能想到的。《這個殺手不太冷》獲得了當年凱撒獎最佳影片獎的提名,貝松則榮獲最佳導演獎的提名。自90年代以來,法國藝術電影的繁榮將法國商業電影推到了一種尷尬的境地,在法國以外的地方,拍藝術電影是需要很大勇氣的,因為你要面臨著嚴峻的生存問題,在法國則不同,如果一個電影藝術家要去拍迎合大眾口味的商業電影,則似乎要更大的勇氣。呂克·貝松就是這樣一位“不合時宜”的導演。
    0 0
上一個:吉卜林
下一個:荷爾德林
他/她的經典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