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手時間》[19句]
    阿列克謝耶維奇

    2015年度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阿列克謝耶維奇最具分量的作品
    本書是白俄羅斯著名作家阿列克謝耶維奇最新作品,通過口述采訪的形式,展現身處關鍵曆史時刻的普通人的生活。本書講述了蘇聯解體後,1991年到2012年二十年間的痛苦的社會轉型中,俄羅斯普通人的生活,為夢想破碎付出的代價。在書中,從學者到清潔工,每個人都在重新尋找生活的意義。他們的真實講述同時從宏觀和微觀上呈現出一個重大的時代,一個社會的變動,為這一段影響深遠的曆史賦予了人性的面孔。蘇聯解體已逾二十年,俄羅斯人重新發現了世界,世界也重新認識了俄羅斯。新一代已經成長起來,他們的夢想已不再關乎夢想,不再像90年代他們的父輩,關心信仰。二十年來,人們看了嶄新的俄羅斯,但她卻早已不是任何人曾經夢想過的俄羅斯了。作者追溯了蘇聯和蘇聯解體之後的曆史過程,讓普通的小人物講述他們自己的故事,從而展現出身處曆史的轉折,以及人們如何追尋信仰、夢想,如何訴說秘密和恐懼,讓人們重新思考什麼是“俄羅斯”和“俄羅斯人”,為什麼他們無法適應急劇的現代化,為什麼再近兩百年之後,依然與歐洲相隔。本書分為上下兩部分,采訪了生長于理想之下的俄羅斯人和今天的俄羅斯人,以及阿塞拜疆等前蘇聯國家的普通人,呈現他們的生活細節,所感所想。德國媒體盛贊該書擷取的是最為細小的馬賽克,卻拼出了一幅完整的後蘇聯時代圖景。“一部20世紀後半葉的微觀俄國史,筆力直抵普京時代。”
    《二手時間》通過口述采訪的形式,講述了蘇聯解體後,1991年到2012年二十年間的痛苦的社會轉型中,身處關鍵曆史時刻的普通人的生活,以及他們為夢想破碎付出的代價。在書中,從學者到清潔工,每個人都在重新尋找生活的意義。他們的真實講述同時從宏觀和微觀上呈現出一個重大的時代,一個社會的變動,為這一段影響深遠的曆史賦予了人性的面孔。
    0 0
此專輯的句子
  • 阿列克謝耶維奇

    0

    斯韋特蘭娜·亞曆山德羅夫娜·阿列克謝耶維奇,女,1948年生于烏克蘭,白俄羅斯作家。
    斯韋特蘭娜·亞曆山德羅夫娜·阿列克謝耶維奇(Svetlana Alexandravna Alexievich),白俄羅斯作家,1948年生于烏克蘭,畢業于明斯克大學新聞學系,曾做過記者。她的作品以獨特的風格,記錄了第二次世界大戰、阿富汗戰爭、蘇聯解體、切爾諾貝利事故等人類曆史上重大的事件。她曾多次獲獎,包括瑞典筆會獎(1996)、德國萊比錫圖書獎(1998)、法國“世界見證人”獎(1999)、美國國家書評人獎(2005)、德國書業和平獎(2013)等。2013年,她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提名,入圍最終決選名單。目前她的作品已在19國出版,並創作有21部紀錄片腳本和3部戲劇(曾在法國、德國、保加利亞演出)。
    2015年10月8日,因她對這個時代苦難與勇氣的寫作,獲得2015年度諾貝爾文學獎。
    阿列克謝耶維奇的作品已在19國出版,在中國出版的著作有《切爾諾貝利的回憶:核災難口述史》、《我不知道該說什麼,關于死亡還是愛情:來自切爾諾貝利的聲音》、《鋅皮娃娃兵》、《我是女兵,也是女人》、《我還是想你,媽媽》等。
    阿列克謝耶維奇作品曾多次獲獎,包括1998年德國萊比錫圖書獎、1999年法國國家電台“世界見證人”獎、2006年美國國家書評人獎、2013年德國出版商與書商協會和平獎等,去年,她還獲頒法國藝術和文學騎士勳章。
    德國出版商與書商協會為其授獎時曾稱:“她自己創造了一個將在全世界得到回響的文學門類,必將掀起證人與證詞湧現的浪潮”。瑞典資深專欄作家梅·斯文森也曾公開表示,“她早應該得諾貝爾文學獎了”。
    阿列克謝耶維奇並非按照正式的曆史文獻來描述曆史,而是從個人經曆、機密檔案以及從被忘卻、被否定的資料中挖掘。這樣的創作意義更加深遠,遠遠超出技術性文獻的意義。她關注的焦點永遠是人,探索人的心靈是她與其他作家的區別之一。她成功地表現了一代人的茫然和恐慌,作品觸動人的內心深處。
    比如在《切爾諾貝利的回憶:核災難口述史》中,阿列克謝耶維奇用三年時間采訪了切爾諾貝利核電站反應堆爆炸的幸存者們,有第一批到達災難現場的救援人員的妻子、有現場攝影師、有教師、有醫生、有農夫、有當時的政府官員、有曆史學家、科學家、被迫撤離的人、重新安置的人、還有妻子們祖母們……每個人不同的聲音里透出來的是憤怒、恐懼、堅忍、勇氣、同情和愛。為了收集到這些第一線證人們的珍貴筆錄,阿列克謝耶維奇將自身健康安危拋之腦後,將他們的聲音繪成一部紀實文學史上令人無法忘記的不可或缺的作品,並籍此期盼同樣的災難絕不再重演。
看看其他热门专辑
看看其他標簽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