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調歌頭》[11句]
    蘇軾

    又名《元會曲》、《凱歌》、《台城游》等。上下闕,九十五字,平韻(宋代也有押仄韻的)。相傳隋煬帝開汴河自制《水調歌》,唐人演為大曲,《歌頭》即大典開始的第一章。“水調歌頭”詞牌名,又名“元會曲”、“凱歌”、“台城游”等。上下闕,九十五字,平韻。相傳隋煬帝開汴河時曾制《水調歌》,唐人演為大曲。大曲有散序、中序、入破三部分,“歌頭”當為中序的第一章。雙調九十四字至九十七字,前後片各四平韻。宋人于前後片中的各兩個六字句,多夾葉仄韻。也有平仄互葉幾乎句句押韻的,共七體。
    0 0
此專輯的句子
  • 蘇軾

    0

    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州)人,是北宋著名文學家、書畫家,散文家和詩人。豪放派代表人物。他與他的父親蘇洵、弟弟蘇轍皆以文學名世,世稱“三蘇”;與漢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齊名。他還是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作品有《東坡七集》《東坡樂府 》等。
    蘇軾在詞的創作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就一種文體自身的發展而言,蘇詞的曆史性貢獻又超過了蘇文和蘇詩。蘇軾繼柳永之後,對詞體進行了全面的改革,最終突破了詞為“豔科”的傳統格局,提高了詞的文學地位,使詞從音樂的附屬品轉變為一種獨立的抒情詩體,從根本上改變了詞史的發展方向。
    蘇軾對詞的變革,基于他詩詞一體的詞學觀念和“自成一家”的創作主張。
    自晚唐五代以來,詞一直被視為“小道”。 雖然柳永一生專力寫詞,推進了詞體的發展,但他未能提高詞的文學地位。這個任務有待于蘇軾來完成。蘇軾首先在理論上破除了詩尊詞卑的觀念。他認為詩詞同源,本屬一體,詞 “為詩之苗裔”,詩與詞雖有外在形式上的差別,但它們的藝術本質和表現功能應是一致的。因此他常常將詩與詞相提並論,由于他從文體觀念上將詞提高到與詩同等的地位,這就為詞向詩風靠攏、實現詞與詩的相互溝通滲透提供了理論依據。
看看其他热门专辑
看看其他標簽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