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余的素材》[10句]
    陳丹青

    繼《紐約瑣記》之後,本書是陳丹青歸國前夕寫成的另一部紀實文集,其主題首次越出“藝術”之外,觸探人性的深淺、文化的歧變。在書中,時代的質感體現為日常細節,曆史的分量,舉重若輕:那就是我們親曆的生活,而作者嚴肅地戲稱為“多余的素材”。
    這一冊散文集,以日常細節牽動種種記憶,並獲得曆史感,本次修訂增添或更換部分罕見的老照片,佐證文字,為許多變形、遺失,但離我們並不久遠的曆史,提供了獨特的圖文敘述。
    1968年,“文革”亂世,我滿十五歲,趁亂學起油畫來。在大牆面大鐵皮上才畫了幾幅毛主席“紅寶像”,我就認定自己已經是個法畫家。冬季頭一場雪,我約了兩位大我幾歲的工人畫友,鄭學明,李云暉,直奔淮海路西端襄陽公園,瞄准園外那座有五個圓頂的東正教教堂畫寫生。那年,教堂早已成了盧灣區抄家物資管理辦公室,但圓頂不容易“抄”走,我們早就選定一下雪就畫它:它多像蘇聯畫冊中的景象——什麼是蘇聯,舊俄、東正教,我們全不懂,但那又怎樣!
    0 0
此專輯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