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傷逝》[12句]
    魯迅

    一九二五年創作的《傷逝》是魯迅先生惟一一部反映青年男女愛情的小說。作者將一對青年的愛情故事放置到“五四”退潮後依然濃重的封建黑暗背景中,透過他們的悲劇命運寓示人們要將個性解放與社會解放結合起來,引領青年去尋求“新的生路”,具有深刻的曆史意義。
    《傷逝》選自魯迅小說集《彷徨》;在題材上,《傷逝》是魯迅唯一以青年的戀愛和婚姻為題材的小說,如果要用幾句最簡單的話客觀地概括其內容,大致可以這樣說:《傷逝》寫的是涓生與子君對戀愛與婚姻自由的追求,這追求最初已經獲得成功,但終于還是失敗了,其根本原因是由于社會的迫害。但《傷逝》這篇作品著重的並不在于寫出社會是在怎樣地迫害涓生與子君,而是在于寫出涓生與子君怎樣去面對社會施加給他們的迫害。它是以涓生與子君作為分析和解剖的直接對象的。歸根結底他們愛情的破裂,原因只能從他們自身上尋找,因為社會的迫害頂多只能剝奪他們的生存權利,卻無法剝奪他們的愛情。明眼人都看出涓生對子君的愛情只是緣于她的果敢、她的思想進步和與眾不同,並不甚實質,恐怕難以維系;而子君對涓生的愛雖然是那樣的專注深至,但其內容也十分空洞虛幻、不切實際,只是“盲目的愛”。那麼,最後必然是要歸于幻滅的。愛情和自由,到底哪個更重要?王子娶了公主是童話的結局,但不是最後的許諾。“他們從此以後過上了幸福的生活“在現實中也遠沒那麼輕描淡寫的篤定。究竟這樣的認可形式是一種冗余還是神聖。魯迅在《娜拉走後怎樣》的演講中已說過:“人生最苦痛的是夢醒後無路可走。”涓生與子君的確是從昏睡的夢境中清醒了,然而覺醒僅僅是斗爭的開始,他們醒後沒有明確的目標,甚至這個目標似乎對他們也並不重要。現實主義作品的偉大之處便在于此——關注現俗,指明並試圖解決其弊病。薩特的存在主義哲學這樣詮釋愛情:“人的本質是自己選擇的,選擇以自由為前提,人被判定為自由,必須獨自承擔選擇的後果。”或者柏拉圖式的愛情或者自由主義者的愛情,根本就沒有什麼朝夕相隨、生死與共。愛情為什麼會干擾自由,或許是因為簡單的情欲吧。很多人願意為了愛情而失去自由,小女人情懷其實無可厚非;好多大老爺們叫嚷著孤獨,那不正是驢子渴望馬軛的哀鳴嗎?
    0 0
此專輯的句子
  • 魯迅

    0

    周樹人(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壽(1898年改為周樹人),筆名魯迅,字豫山、豫亭,後改名為豫才。20世紀中國重要作家,新文化運動的領導人、左翼文化運動的支持者。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評價為現代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魯迅的作品包括雜文、短篇小說、評論、散文、翻譯作品,對于五四運動以後的中國文化與中國文學產生了深刻的影響。毛澤東評價他是偉大的無產階級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國文化革命的主將,也被人民稱為“民族魂”。
    魯迅在20世紀初中國“救亡圖存”的大背景下,大聲呼喚“精神界之戰士”,提出“立人”主張。他登上五四文壇後,寫出《阿Q正傳》等不朽著作,從反面批判人性的殘缺,後期則以雜文為武器全力抨擊封建專制主義扭曲人性的社會和傳統。他畢生所致力的,就是對中國人精神的反思,啟悟中國人“悟己之為奴”,改造自己的國民性,從奴性狀態上升到悟性境界。而這種反思的目的,就是為了中國人能夠“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
    魯迅先生一生寫作600萬字,其中著作500萬字,輯校和書信100萬字,加上翻譯作品以及日記合計1000萬余字;魯迅在1918年5月,首次以“魯迅”作筆名,發表了中國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他的著作以小說、雜文為主。小說《祝福》等先後被改編成電影。同時他的作品被譯成英、日、俄、法等50多種文字。《魯迅全集》中的《社戲》被列入上海教育出版社七年級課本,《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社戲》被列入人民教育出版社七年級課本,《雪》《藤野先生》《阿長與山海經》列入人民教育出版社八年級課本,《孔乙己》《故鄉》列入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級課本。《社 戲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被列入江蘇教育出版社七年級課本、上海教育出版社六年級上學期,《風箏》(選自雜文詩集《野草》)被列入江蘇教育出版社八年級,上海教育出版社六年級課本。《少年閏土》被列入人民教育出版社六年級課本。
看看其他热门专辑
看看其他標簽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