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送》[344句]
    龍應台

    最犀利的一支筆也有最難以言盡的時候,繼《孩子你慢慢來》、《親愛的安德烈》後,龍應台再推出思考“生死大問”的最強新作,花枝春滿、悲欣交集‘跨三代共讀的人生之書。
    《目送》的七十三篇散文,寫父親的逝、母親的老、兒子的離、朋友的牽掛、兄弟的攜手共行,寫失敗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寫纏綿不舍和絕然的虛無。她寫盡了幽微,如燭光冷照山壁。
    《目送》是一本生死筆記,深邃,憂傷,美麗。《目送》散文集共由七十三篇散文組成,是為一本情感性的文集。書中,龍應台寫父親的死亡、母親的衰老和失智;寫對父母的憐惜和體恤,寫兄弟攜手共行,兒子的離別,朋友的牽掛;寫自己的失敗和脆弱,失落和放手,以及一個人的走路、賞樹、觀鳥、拍照、生活等。從牽著孩子幼小的手、情意滿滿的親情,到青春後期孩子與自己漸行漸遠的背影;從陪著年邁母親如帶著女兒一般,思及自己也曾是父母眼前一去不返的背影,龍應台娓娓道來。正如作者所說:“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訴你,不用追。”
    作者曾說自己當上母親後開始上「人生的課」,且自謙成績不佳,而她口中這堂困難無比的課,正是我們所有人必上且百味雜陳的一堂課,正如她在<目送 >一文中寫道: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
    從牽著幼子的手,情意滿滿的親情,到孩子青春期與自己漸行漸遠的背影;從陪著年邁父母親中滋味自己為人女兒的過往,人生充滿一去不返的背影與目送,龍應台書里處處是我們感同深受的親情滋味,篇篇有讓人沉吟難忘的人生情景。
    0 0
此專輯的句子
  • 龍應台

    0

    龍應台(1952年2月13日-),女,台灣高雄人,祖籍湖南衡山縣,作家、社會評論家、思想家。曾任教于紐約市立大學及梅西大學外文系、任台灣中央大學外文系副教授、台北市文化局長等。龍應台多次在不同場合指出“民主制度”的優點,引起了廣泛的反響與爭議。
    父親龍槐生為國民黨軍官,母親應美君,浙江淳安人。因父親姓龍,母親姓應,生于台灣,得名龍應台。
    龍應台1952年生于台灣,自小在台灣苗栗苑里長大,1974年畢業于國立成功大學外文系後,赴美國求學,後獲堪薩斯州立大學英美文學博士。畢業後,曾任教于紐約市立大學、梅西學院、國立中央大學英文系、淡江大學、德國海德堡大學等。
    被譽為華人最有力的一支筆,針砭時事,鞭辟入里,以有情眼光觀察社會:其《野火集》、《百年思索》、《面對大海的時候》討論的均是台灣面對國際面對世界時人民應有的自我反省與探討,她舉出無數台灣社會現象來作為討論,並以中國人文化的心理角度深入解釋台灣政府的作為和人民的表現,其中辛辣諷刺的文筆雖遭人反對、謾罵、或密投書至政府單位,但她仍秉著客觀批判的精神,持續而正中要害的不斷寫出她的社會觀察,龍應台無所畏懼,因為她筆下台灣的丑惡和腐化,是源自于她愛台灣的不舍與心疼。
    溫柔纖細,深情動人:其《孩子你慢慢來》與《目送》均是以溫柔筆觸描寫親子間的親密互動,《親愛的安德烈》是數封寫給兒子的坦率的幾乎痛楚的信。 身為父母與子女雙重身份的她逐漸明了人世中親情的牽絆,不僅是當下的感動,亦是漸行漸遠的必經路程,龍應台一反批判犀利的筆調,描寫諸多生活中有情細節,反映出其細膩的情感,讀起來溫馨有味,情意盎然。
看看其他热门专辑
看看其他標簽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