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弟子規》[36句]
    李毓秀

    《弟子規》原名《訓蒙文》,原作者李毓秀是清朝康熙年間的秀才。以《論語》“學而篇”第六條:“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的文義以三字一句,兩句一韻編纂而成。分為五個部分,具體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與學習上應該恪守的守則規范。後來清朝賈存仁修訂改編《訓蒙文》,並改名《弟子規》。
    其中記錄了孔子的108項言行,共有360句、1080個字,三字一句,兩句或四句連意,合轍押韻,朗朗上口;全篇先為“總敘”,然後分為“入則孝、出則悌、謹、信、泛愛眾、親仁、余力學文”七個部分。“弟子”規”就是規范,就是規矩,就是規則,就是規律。
    講解和學習《弟子規》 ,從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等方面綜合而論,具有深厚意義。只有學習踐行中華傳統文化,才能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中國夢!作為啟蒙學《弟子規》是小學前必讀必解的兒童讀物,《三字經》是學生家長重點讀物,《千字文》是學生學習曆史文化的重要讀物 。
    據《弟子規密碼》作者、國學學者王俊閎考證,《弟子規》作者系山西絳州人李毓秀先生。李毓秀生于1647年,卒于1729年,享年83歲。著有《四書正偽》《四書字類釋義》《學庸發明》》《讀大學偶記》《宋孺夫文約》《水仙百詠》等。
    《弟子規》在中國清代教育史上有一定的影響,清代後期成為廣為流傳的兒童讀本和童蒙讀物。此書以淺近通俗的文字、三字韻的形式闡述了學習的重要、做人的道理以及待人接物的禮貌常識等等,幾乎與《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有同等影響。《弟子規》總敘中說:“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余力,則學文。”這里面有七個科目,即孝,悌,謹,信,愛眾,親仁,學文,前六項屬于德育修養,後一項,即學文,屬于智育修養。《弟子規》明確強調了做人的各項准則,首先教育我們孝順父母、恭敬兄長,繼而教育我們把對父兄的孝敬擴大到社會,“事諸父,如事父;事諸兄,如事兄”,進而教育我們泛愛眾,“凡是人,皆須愛”,通篇講的是愛心。父母對子女傾注了無私的愛,子女應該以無私的愛回報父母。這是天經地義的。總之,學好《弟子規》,對于“知廉恥、明是非、懂榮辱、辨善惡,培養健全的道德品質”,具有重要意義。
    0 0
此專輯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