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名利場》[13句]
    薩克雷

    名利場,原稱Vanity Fair,是英國十九世紀小說家薩克雷的成名作品,也是他生平著作里最經得起時間考驗的傑作。是英國較著名的諷刺性批判現實主義小說。故事取材于很熱鬧的英國十九世紀中上層社會。當時國家強盛,工商業發達,由榨壓殖民地或剝削勞工而發財的富商大賈正主宰著這個社會,英法兩國爭權的戰爭也在這時響起了炮聲。中上層社會各式各等人物,都忙著爭權奪位,爭名求利,所謂“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名利、權勢、利祿,原是相連相通的。
    聰明漂亮的利蓓加出身于貧窮的畫師家庭,從小父母雙亡,在平克頓女子學校受盡歧視。離校後她憑著美貌和機智,不擇手段地獵取金錢,通過投機和冒險,力圖擠進上流社會。幾經坎坷,幾度榮辱,在英國社會的名利場中,她最終還是默默無聞地度日。圍繞利蓓加,小說成功地塑造了愛米麗亞、喬治、羅登、喬瑟夫、克勞萊小姐、都賓等人物的形象。原作副題是《沒有主角的小說》,這里的人物不是簡單化的或好或壞,他們都有著複雜而深刻的內心活動。利蓓加已成為十九世紀初期英國社會的一個女冒險家的典型。
    《名利場》以兩個年輕女子蓓基·夏潑和愛米麗亞·賽特笠的一生為主線,展示了19世紀初期英國上層社會的生活畫面。《名利場》的故事以兩條線索展開,從同一個起點出發,相互交織,最後到達同一個終點。其中一條線索講述善良、笨拙、生活在富有家庭中的女子愛米麗亞·賽特笠;另一條線索講述機靈、自私、放蕩不羈的孤女蓓基·夏潑。兩人于1813年乘坐同一輛馬車離開平克頓女子學校,都在遭到家庭反對的情況下于1815年結婚,分別嫁給即將參加滑鐵盧戰役的兩名英國軍官。新婚不久,那場具有曆史意義的戰役打響了。愛米麗亞·賽特笠的丈夫戰死沙場,蓓基·夏潑的丈夫戰後生還。接下來的十年中,蓓基·夏潑生活一帆風順,在社會的階梯上不斷攀升,直至有幸覲見國王,而愛米麗亞·賽特笠卻因父親破產承受著極大的不幸。到了1827年,命運發生了逆轉,蓓基·夏潑的生活落入毀滅的深淵,這其實是罪有應得;愛米麗亞·賽特笠卻轉而變得富裕幸福。
    0 0
此專輯的句子
  • 薩克雷

    0

    威廉·梅克比斯·薩克雷(1811年7月18日-1863年12月24日),英國小說家。1811年在印度的加爾各答出生,1829年進入了劍橋大學的三一學院就學。1843年發表了《愛爾蘭小品集》,1846年發表《庸人之書》,但是在1848年發表《名利場》時,他的作家才能才被肯定,與查爾斯·狄更斯並稱。1848年—1850年發表《潘丹尼斯》,1852年發表曆史小說《亨利·艾斯蒙》,1853年—1855年發表《紐康家》。1863年12月24日,在寫《丹尼斯·杜瓦爾》的時候死去,享年52歲。
    薩克雷的早期小說有的描繪上流社會各種騙子和冒險家,有的諷刺當時流行的渲染犯罪行為的小說,其中主要有《當差通信》(1838年)、《凱瑟琳》(1840年)、《霍加蒂大鑽石》(1841年)和《巴利·林登的遭遇》(1844年)。
    他的代表作《名利場》于1847年開始在《笨拙》雜志連載,副題是《沒有英雄的小說》。它不以一個出類拔萃的英雄為主角,連正面人物也很少。薩克雷主張小說應當描摹真實,而當時風行的一些小說卻很不真實。因此他寫了《名作家的小說》(1847年),模仿取笑風行的幾部小說。
    《名利場》的創作方法力求真實,在許多地方突破了當時寫小說的常規。薩克雷筆下的人物不是簡單化的或好或壞,而是有深刻的內心活動。同時,他也重視環境和性格的相互關系,常常從不同的社會環境、不同的曆史階段,用生動典型的細節多方面刻畫主要人物性格。蓓基就是他塑造的19世紀初期英國資本主義社會的一個女冒險家的典型。這部小說結構宏大,足以容納一幅浩瀚的社會全景,但失之于松散。作者采用講故事的敘述方法,親切隨便,或幽默,或哀婉,且夾敘夾議,冷嘲熱諷,形成一種獨特的風格。
    《彭登尼斯》(1848~1850年)模仿H·菲爾丁的《湯姆·瓊斯》寫成,主人公早期的經曆中有作者的影子。
    《亨利·埃斯蒙德》(1852年)是一部曆史小說,以18世紀初英國對外戰爭和保王黨的複辟活動為背景。薩克雷脫離w·司各特曆史小說的浪漫主義傳統,采用了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他刻意模仿18世紀的文體,並對一些曆史人物做了忠實的描繪。
    《紐克姆一家》(1853~1855年)揭露了中產階級生活的丑惡,同時塑造了紐克姆上校和埃塞爾小姐兩個正面人物形象。
    《弗吉尼亞人》(1857~1859年)是《亨利·埃斯蒙德》的續篇,寫埃斯蒙德的後代在新大陸的命運。
    薩克雷的最後一部小說是《丹尼斯·杜瓦爾》,在他死時僅完成8章,1864年在《康希爾雜志》發表。
看看其他热门专辑
看看其他標簽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