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戀人絮語》[13句]
    羅蘭·巴特

    這是一部無法用傳統體裁定性的奇書。作者在此嘗試了一種高度神經質的發散性行文,糅思辨與直接演示為一體。這是一種“散點透視”的“零度寫作”。恍如一萬花筒:作者擷取出戀愛體驗的五彩碎片,在他哲人思辨的反光鏡折射下結構出撲朔迷離的排列組合。作者以對應的文體形式揭示了戀人絮語只不過是諸般感受,幾段思緒,剪不斷,理還亂。相形之下,以往的關于愛情、戀語的條分縷析、洋洋灑灑的“發思”八股顯得迂腐、淺陋……而這正是解構主義要證實的。
    《戀人絮語》是羅蘭·巴特晚期的一本代表作。作者以解構主義的思辨方式,在此嘗試了一種高度“發散性”的行文,作者擷取出人類戀愛體驗的五彩碎片,在思辨反光鏡的折射下,結構出撲朔迷離的排列組合,不時給讀者一種閱讀的驚喜。這是一本無法用傳統體裁界定的奇書。
    0 0
此專輯的句子
  • 羅蘭·巴特

    0

    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法國社會評論家及文學評論家,早期的著作在闡述語言結構的隨意性及對大眾文化的一些現象提供類似的分析。在《神話學》(Mythologies, 1957)書中分析大眾文化。《論拉辛》(On Racine, 1963)在法國文學界造成轟動,使他成為敢與學院派權威相抗衡的人物。他後來有關符號學的作品包括較激進的《S/Z》(S/Z, 1970)、研究日本而寫成的《符號帝國》(The Empire ofSigns, 1970),以及其他一些重要的作品使他的理論在1970年代受到廣大的注目,並在20世紀有助于把結構主義建立為一種具領導性的文化學術運動。1976年在法蘭西學院擔任文學符號學講座教授,成為這個講座的第一位學者。
    其許多著作對于後現代主義思想發展有很大影響,包括結構主義、符號學、存在主義、馬克思主義與後結構主義。其符號學著作使他成為將結構主義泛用于文學、文化現象及一般性事物研究的重要代表。他提出寫作的零度概念以反對薩特關于文學干預時事的理論,認為文學如同所有交流形式一樣本質上是一個符號系統,並在多部著作中運用其文本分析法消解言語所指,嘗試按照作品本身的組織原則和內部結構揭示文本種種因素的深層含義和背景。他概括出文本的三個層次,功能層、行為層(人物層)、敘述層,以此分析讀者對文本的橫向閱讀和縱向閱讀。受瑞士語言學家索緒爾影響很深。
看看其他热门专辑
看看其他標簽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