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知錄》[5句]
    顧炎武

    《日知錄》是明末清初著名學者、大思想家顧炎武的代表作品,對後世影響巨大。該書是一經年累月、積金琢玉撰成的大型學術劄記,是顧炎武“稽古有得,隨時劄記,久而類次成書”的著作。以明道、救世為宗旨,囊括了作者全部學術、政治思想,遍布經世、警世內涵。
    顧氏把寫這部書比作“采銅于山”。其對此書的價值很是自信,自言“平生之志與業皆在其中”。該書影響深遠,確如潘耒在《日知錄序》中評價,“先生非一世之人,此書非一世之書”。
    《日知錄》內容宏富,三十二卷本《日知錄》有條目1019條(不包括黃侃《日知錄校記》增加的2條),長短不拘,最長者《蘇淞二府田賦之重》有5000多字;最短者《召殺》僅有9字。其中不少名言警句,傳誦千古,如“禮義廉恥,是謂四維”,如“保天下者,匹夫之賤,與有責焉耳矣”,“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慷慨激昂,更是激勵著一代代中國士庶。這與作者立志學術創新有密切的聯系。[2-3]
    潘耒把《日知錄》的內容大體劃為八類,即經義、史學、官方、吏治、財賦、典禮、輿地、藝文。《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卷一百十九.子部二十九.雜家類三》則將全書分作十五類,謂:“大抵前七卷皆論經義,八卷至十二卷皆論政事,十三卷論世風,十四卷、十五卷論禮制,十六卷、十七卷皆論科舉,十八卷至二十一卷皆論藝文,二十二卷至二十四卷雜論名義,二十五卷論古事真妄,二十六卷論史法,二十七卷論注書,二十八卷論雜事,二十九卷論兵及外國事,三十卷論天象術數,三十一卷論地理,三十二卷為雜考證。”
    這兩種劃分都有其價值。前者重視了《日知錄》的經世意義,抓住了其主要的方面,並說這書只有宋元時期的名儒能做出來,明朝三百年來沒有這樣的書,將來治國者采用其說,會大有益于“世道人心”,如果僅歎服其考據的精辟,文辭的博辨,那不是作者著書的本意。後者則偏重其學術意義,劃分雖更為細致卻不免得其體而遺其神,評價也與前者相左,盛稱顧氏考據之學而貶低其經世思想,認為“其說或迂而難行,或愎而過銳”。《日知錄》是寄托作者經世思想的一部書,內容大體分為三類:經術、治道、博聞,而核心則是“治道”。
    0 0
此專輯的句子
  • 顧炎武

    1

    顧炎武(1613年—1682年),漢族,明朝南直隸蘇州府昆山(今江蘇省昆山市)人。平生學風嚴謹,學識淵博,著作甚多;在地理學、曆史學、哲學、經學、音韻學等各方面都有重要成就。他注重經世致用,凡社會風俗,民生利弊,必親曆體察;于地理考證,不完全依賴文字記載,而重視實地調查。
    著名思想家、史學家、語言學家,與黃宗羲、王夫之並稱為明末清初三大儒。本名絳,字忠清;南都敗後,因為仰慕文天祥學生王炎午的為人,所以改名炎武,字甯人,亦自署蔣山傭,學者尊為亭林先生。明季諸生,青年時發憤為經世致用之學,並參加昆山抗清義軍,敗後漫游南北,曾十謁明陵,晚歲卒于曲沃。學問淵博,于國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儀象、河漕、兵農及經史百家、音韻訓詁之學,都有研究。晚年治經重考證,開清代樸學風氣。其學以博學于文,行己有恥為主,合學與行、治學與經世為一。詩多傷時感事之作。
看看其他热门专辑
看看其他標簽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