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朗讀者》[31句]
    本哈德·施林克

    《生死朗讀》是一套2008年的英國舞台劇電影,以1995年本哈德·施林克所創作的小說《朗讀者》為背景。故事講述一名于1950年代的德國少年米高和一名中年女子漢娜展開一段忘年戀,但漢娜不久不告而別。米高後來成為年輕律師,再度見到漢娜時,她由于她在戰爭後期中擔任一個集中營警衛時的行為成為一名因戰爭犯罪受審的被告。米高知道漢娜一直有一個她深信比她以往納粹時代更糟的秘密,這個秘密足以推翻對她的指控。但米高一時的猶豫鑄就了兩人終身的遺憾。
    二戰後作為戰敗國的德國處在盟軍和蘇軍的管制中,萬事蕭條,百廢待興。生活在柏林的15歲少年米夏·伯格患上了猩紅熱,但他仍然時不時的坐車到很遠的圖書館中找尋自己愛看的書籍,對于這位身處戰後管制區的少年而言,這是他僅有的娛樂。米夏有一次在路上猩紅熱病發,漢娜將他送回家,兩人開始漸漸交談起來。病好的米夏前往漢娜住的地方感謝她的救命之恩,在漢娜的屋內,米夏第一次感受到了非比尋常的快樂。
    兩人的關系發生了奇妙的化學反應,情欲變成了愛情,他和漢娜私下見面的次數越來越多,兩人在漢娜的公寓中度著屬于自己的快樂時光。漢娜常常叫米夏帶來不同的書籍,然後慢慢地讀給她聽。相處中米夏和漢娜的矛盾漸漸爆發,米夏試圖對抗年齡的懸殊帶來的服從感,並想擺脫自身的稚氣和懦弱。終于有一天,當米夏前往漢娜的公寓,發現已經人去樓空,這段無果之戀也走到了盡頭。
    畢業之前,米夏作為實習生前往旁聽一次對納粹戰犯的審判,在審判席上,米夏做夢也沒有想到,坐在戰犯座位上的,竟然是漢娜!審判開始了,原來漢娜曾經做過納粹集中營的看守。或許是出于自責、或是對法律的無知、漢娜對指控供認不諱,並因為不願在眾人面前暴露自己不認字的事實,認下本不屬于自己的重責。米夏此時有能力幫助漢娜澄清事實,出于對漢娜罪行的譴責以及不願暴露自己與漢娜的關系,他選擇了沉默,就連給漢娜鼓勵的勇氣也沒有。最終漢娜被判終身監禁。
    米夏在很多年後開始給獄中的漢娜寄自己朗讀的磁帶,這讓漢娜重新找到了活著的意義和勇氣,並且漢娜通過磁帶和書的逐字對比學會了閱讀和書寫!並且開始給米夏寫信。米夏從來沒有回過。也許他想逃避那份自責的心情;也許他沒有勇氣面對漢娜。這讓漢娜感到無比的孤單。漢娜出獄的時間到了,米夏來到獄中看見已經白發蒼蒼的漢娜,雖然承諾給漢娜提供出獄後物質上的援助,卻拒絕了心靈溝通。漢娜絕望自殺。
    幫助漢娜處理遺願並不能使米夏逃出自責,他最後選擇傾訴來宣泄內心的痛楚。
    0 0
此專輯的句子
  • 本哈德·施林克

    0

    本哈德·施林克(Bernhard Schlink)台灣譯法:徐林克爾,德國法學家,小說作家,法官,1944年6月6日出生于北萊茵威斯特法倫州的比勒非爾德(Bielefeld)附近的Großdornberg。他從小在海德堡長大。施林克在海德堡的Ruprecht-Karls-Universität和柏林自由大學學習法律學。同時他也在Darmstadt, Bielefeld和海德堡的大學做科學助手。1975年他在海德堡攻得博士學位,1981年獲得在大學教學的資格。作為法律學教授他任教過兩所高校:從1982年到1991年在波恩的Rheinischen Friedrich-Wilhelms-Universität,從1991年到92年在法蘭克福的Johann Wolfgang Goethe-Universität。1992年起他在柏林洪堡大學從事公共法律和法律哲學的教研工作。
    施林克從1987年開始成為北萊茵威斯特法倫州憲法法院的憲法法官。
    作為作家,施林克在推理小說方面頗有成就。在1989年他的作品《快刀斬亂麻》Die gordische Schleife獲得了德語推理小說大獎“葛勞斯獎(Glauser-Preis)”。
    而小說《生死朗讀》無疑是他最轟動的作品。《生死朗讀》先後獲得了漢斯·法拉達獎Hans-Fallada-Preis (1997),一個意大利文學獎(1997),Prix Laure Bataillon獎(翻譯著作大獎)(1997)以及“世界報”文學獎(1999)。《生死朗讀》被譯成35種語言並且使德語書籍第一次登上了紐約時代雜志(New York Times)的暢銷書排行榜首位,由小說改編的電影獲得2009年電影金球獎、奧斯卡金像獎。
看看其他热门专辑
看看其他標簽的句子